中考频道为广大考生整理了初一生物教学设计:5、5地球的运动,供大家参考学习。本文主要内容是5、5地球的运动。 教材分析 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在宇宙中不停地运动,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在地球本身的运动中最明显的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运动形式。在地球绕轴自转的同时也在绕日公转,由此而影响地球上的光热状况的分布与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大气、水、生物、土壤要素有着根本的影响,最后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和发展。 本教材总体上分成两大部分简述,即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的特点及意义。地球自转的特点和意义包括自转的方向、周期、昼夜交替、时差等。地球公转的特点和意义包括黄赤交角产生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产生昼夜长短、四季更换、五带划分等。 教法指导 一、授课的思路与方法 1、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生活实践知识,通过识图、读图、绘图及观看教学录像片等环节,进行图文转换,树立三维空间,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掌握知识。 2、采用讲解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充分运用现有教学仪器,如黄赤交角仪、地球仪、投影片等进行直观教学,有条件进行多媒体3D动画教学。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理解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3.理解地球公转产生四季的更替。 (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教学难点:昼夜交替、黄赤交角(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四季更替。 三、教学准备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教学挂图或演示器。 2.地球仪、黄赤交角仪等教学仪器。 四、教学过程 引言:在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貌的变化”。地貌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运动所致,地球外部的物质运动如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与地球的自转、公转所产生的热量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地球的运动”,主要是要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轴:地球自转的轴,叫地轴。 2.地球的自转: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就是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教师演示地球仪。 3.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绕地轴旋转一周(360度),所需时间是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 4.地球自转的意义: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出现了昼夜交替,对着太阳的半个球面为白天,背着太阳的半个球面为黑夜。引起每天太阳东升西落。通过学生观察课本图5-17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图来直观了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倾斜着身子绕着太阳运动,这叫公转。那么地球的公转又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呢? (二) 地球公转和四季更替 1.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样,也是从西向东。 2.公转轨道:公转轨道近似圆形,全长9.4亿千米. 3.公转的周期:每公转一周为一年,共365天(大致每日推进1度) 4.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自转的赤道平面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斜交成66.5度的夹角。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让学生观察课本图5-18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5.太阳直射点: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阳光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阳光的直射点会南北来回移动。例如:北半球春分节气(3月20日或21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0度);夏至(6月21日或22日)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5度);冬至(12月22日或23日) 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度)。让学生阅读课本表5-3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进一步掌握知识。 6.南北回归线:一年中,太阳光的直射点总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这两条纬线分别叫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7.四季更替: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是由于太阳光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形成地球上的四季更替的现象。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让学生观察课本图5-19地球公转示意图(特别注意图中的红箭头)。 五、板书设计 (一)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1)地轴:地球自转的轴,叫地轴。 (2)自转: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着 1.地球自转 (3)方向:自西向东 (4) 周期:地球绕地轴旋转一周(360 度),所需时间是24小时 (5)意义:出现了昼夜交替 (二)地球公转和四季更替 (1)方向:自西向东。 (2)轨道: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全长9.4亿千米。 (3)周期:公转一周为365天。 2.地球公转 (4)轨道平面;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斜交成66.5度的夹角。 (5)太阳直射点:南北来回移动。 (6)南北回归线: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 (7)意义:形成四季更替。 一、 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请你说出哪些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2)下列属于地球公转特点的是 ( ) (A)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B)从西向东绕着太阳旋转 (C)公转方向从北向南,再从南向北 (D)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E).公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 (F)公转一周的时间约365天 (G)公转过程中,地球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小是 ( ) (A)66.5度 (B)23.5度 (C)90度 (D)22.5度 (4)从12月22日至第二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方向变化是: ( ) (A)向北移动 (B)向南移动 (C)先向南后向北移动 (D)不变 (5)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当中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景象的次数是 (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一次也没有 2.课后作业 (6)由于地球是自 向 自转,所以太阳从 升起,从 落下。地球每 小时自转一周,使地球绝大部分地区 交替一次。 (7)地球公转时,地轴的一端总是指向 附近,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 度的夹角。 (8)读右图回答问题: (A)太阳直射的纬 线称为 。 (B)这一天是 月 日或 日,节气 是 日。 (C)北半球处于 季节,白昼 ,夜晚 。 (D)在图上用斜线画 出黑夜的部分。 图5-7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3.参考答案 (1)太阳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 (2)(B) (D) (F) (G) (3)(B) (4)(A) (5)(B) (6)西 东 东 西 24 昼夜 (7)北极星 66.5 (8)(A)北回归线 (B) 6 21 22 夏至 (C) 夏季 长 短 (D)略 4.简要分析: (1)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地球上看到太阳是东升西落。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出现了昼夜交替,对着太阳的半个球面为白天,背着太阳的半个球面为黑夜。 (2)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样,也是从西向东,但它是向着太阳转;地球公转轨道近似圆形,全长9.4亿千米.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共365天;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自转的赤道平面并不在一个平面上,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斜交成66.5度的夹角。 (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阳光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阳光的直射点会南北来回移动。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或23日) 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度)然后向北移动,一直到北回归线上(北纬23.5度),这是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1日或22日)。然后再返回。 (5)太阳的直射点是南北来回移动的,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返回,这样在南北回归线上出现太阳直射头顶景象只有一次,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当中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景象的次数是二次。 (7)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斜交成66.5度的夹角。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8)这是一道读图综合分析题,考查地球公转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昼夜产生原因。(1)太阳直射的地球表面与太阳光线成垂直状态,通过读图理解这一天太阳直射的纬线为北回归线,(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这天为6月21日或22日,节气是夏至日,(3)北半球处于夏季,白昼长、夜晚短。(4)被太阳照射的半球为白昼,背着太阳光的一方为黑夜。 七、参考资料 黄赤交角 地轴无限延长为天轴,天轴与天球相交于两点,即天北极和天南极。地球赤道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叫天赤道。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路线~黄道,实际上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一个大圆。黄道和天赤道在天球上是不相平行的,不相重合,而构成一个23度26分的交角(现代值),叫做黄赤交角。黄道和天赤道的两个交点,即春分点和秋分点。黄道上距天赤道最远的两点,叫夏至点和冬至点。二至点对天赤道的距离是23度27分,称黄赤大距。黄赤交角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地球在公转太阳的过程中,地球的自转轴对公转轨道面是倾斜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交角为66度33分。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倾斜着的地轴所指的方向在短期内似乎不变的,在北极星附近,这就是天北极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公转时地轴是平行地移动的。黄赤交角的存在说明太阳的周视年运动,不单是地球公转的反映,而且与地球的自转也有一定的关系。 —摘自《地球概论》 (曹省之)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2.了解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二)技能目 学会观察在阳光下物影长度的变化。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天文上的五带的划分。 2.教学难点:极昼、极夜的产生。 三、教学准备 1. 地球公转和四季更替演示器 2. 地球上五带划分的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与四季更替这两个内容,了解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了地球上季节的变化。但地球的公转产生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它还会引起昼夜的长短,五带的划分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地球上的五带。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从天文现象来看,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我国地处北半球当夏季阳光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冬季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昼短夜长。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表5-4昼夜长短的变化,分析我国从南到北五个城市冬夏昼长情况。 2.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形成季节也相反,北半球以一月为冬季、七月为夏季,南半球以七月为冬季、一月为夏季。3.只有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才是平分的。 4.极昼、极夜:自一年中的3 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半球上,是北半球的夏半年,那时,在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其中6月22 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地区一天24小时都有阳光照射,称为极昼。(见图5-8昼夜长短变化图)此时南极地区24小时不见太阳,出现极夜现象。自9月23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那时,北半球是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其中12月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所以北极和南极在一年中都有半年是白天,另外半年是黑夜。在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图5-8 昼夜长短变化图 5.纬度越高,阳光的倾斜的角度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能量越少,夏季,在极地能见到太阳24小时都在地平线上移动。虽然是极昼,但气温很低。 (四)地球的五带 1.在地球上由于太阳光照射角度不一样,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能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 带、南寒带。 图5-9地球上的五带 2.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南、北极圈是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3.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太阳能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地球上只有在热带才能看见太阳直射头顶的现象。热带是地球上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区。 4.寒带在极圈范围内,北纬66.50和南纬66.50这两条纬线。分别叫做北极圈和南极圈。在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寒带是全球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地区。并有极昼极夜出现。 5.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我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一小部分领土在热带,如海南省全部位于热带。 五、板书设计 (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1. 昼夜长短 (2)南半球反之。 (3)赤道上昼夜平分。 (1) 北半球的夏季,在北极地区一天24小时都有阳光照射,称为极昼。 2.极昼极夜 (2)北半球的冬季,在北极地区一天24小时都见不到阳光,称为极夜。 (3)南半球反之。 3.纬度越高,阳光的倾斜的角度越大,得到的太阳能量越 少,气温低。 (一) 地球上的五带 1.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南、北极圈是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2.北纬66.50和南纬66.50这两条纬线。分别叫做北极圈和南极圈。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获得太阳光热最多。 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光热比热带少3.五带 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比寒带多。 北寒带:北极圈以北 获得太阳光热最少 南寒带:南极圈以南 有极昼极夜出现。 4.我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一小部分领土在热带。 六、习题和解析 1.随堂练习 (1)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有 ( ) (A)太阳东升西落 (B)昼夜交替 (C)昼夜长短变化 (D)地貌变化 (2)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 (A)北寒带 (B)北温带 (C)热带 (D)南温带 (3)南极考察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当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我国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 ) (A)昼长夜短 (B)昼夜平分 (C)昼短夜长 (D)黑龙江北部有极夜现象 (5)寒带之所以寒冷,主要原因是由于 ( ) (A)阳光不易到 (B)一天中阳光照射时间最短 (C)到处是冰雪 (D)阳光倾斜的角度大。 2.课后作业 (6)读南半球热量带示意图回答。 1)图中(a)、(b)两条线 的地理名称: (a) , (b) 。 2)填出(A)、(B)、(C) 三个热量带的名称 (A) , (B) , (C) 。 图5-10 南半球热量带示意图 3)在(A)带太阳光线有 现象,在(C)带则有 现象。 (7)南纬66.50以南的地区属于的热量带是 (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北寒带 (D)南寒带 (8)地球上获得太阳光热最多地区叫 ,位于 ;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地区叫 ,位于 。 (9)填出图5-11地球公转示意图中(A)、B、C、D所代表的节气和时间。 图5-11地球公转示意图 1)(A)点为 节气,大约在 月 日前后; 2)(B)点为 节气,大约在 月 日前后; 3)(C)点为 节气,大约在 月 日前后; 4)(D)点为 节气,大约在 月 日前后; (10)实地观察记录当地阳光下物影长度的变化。 3.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D) (6)1)南回归线 南极圈 2)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3)直射 极昼极夜 (7)(D) (8)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寒带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地区 (9) 1)冬至 12 23 2)春分3 21 3)夏至 6 22 4)秋分9 23 (10)略 4.简要分析: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阳光的直射点会南北来回移动,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是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太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是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我国地处北半球当夏季阳光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冬季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昼短夜长。 (3)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形成季节也相反,北半球以一月为冬季、七月为夏季,南半球以七月为冬季、一月为夏季。所以南极考察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冬季。 (5)纬度越高,阳光的倾斜的角度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能量越少,气温很低。 (6)这是一道综合练习题,以南半球为例,要掌握南回归线与南极圈是热带、南温带、南寒带的分界线,在热带有太阳光直射现象,在南极地区则有极昼极夜现象出现。 (8)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获得太阳光热最多;北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南寒带在南极圈以南,获得太阳光热最少,有极昼极夜出现。 (9)自一年中的3 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6月22 日这一天,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地区一天24小时都有阳光照射,称为极昼。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那时,北半球是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10)组织学生在同一天或同一周时间内的上午、中午和下午,观察记录同一地方同一物体(可选择学校的升旗杆或建筑物)在阳光照射下的影长。具体化方法:可在早上、中午和下午在物体的影子下做好记号,再测量影子点与物体之间的长度,并进行相互的比较,从中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对地面得到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在实地观察中可以得出,正午是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中午物体影子短,太阳高度角大,倾斜角度小,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量比较多,气温相对比早上、下午要高。早上、下午物体影子长,太阳高度角较小,倾斜角度较大,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量比较少,气温比较低。 参考资料 回归年 又称季节年,即春夏秋冬递变的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走完轨道全程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时间间隔,其长度为365.2422平太阳日(365日5时48分46秒).在一回归年期间,恰好太阳两次直射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故取名回归年.回归年又叫太阳年。全球各地昼夜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都是以回归年为周期,阳历和阴阳历的历年安排,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也是以回归年为依据。 恒星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地心从天空中的某一位置出发。环绕太阳运行一周,又回到原来出发的同一位置所需时间间隔,叫恒星年。其长度是365.25636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9.5秒)。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只有在天文学上使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