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是整个中学最关键的一个时刻!初一是适应中学学习生活,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老师的讲课方式的一个环节。为此特别整理了初一生物教学教案:地球表面的形态,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一生物教学教案:地球表面的形态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在大气圈和水圈之下,便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地壳。地壳表面不是一个平坦的表面,而是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在宏观上,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海陆分布,即有高起的大陆和深渊的海底。 本节内容总体分两部分,一是可感知的陆地和海底地貌;另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大陆漂移说与板块学说。 教材中选用了6幅插图,图5-6揭示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图5-7陆地地貌示意图,增强学生对四种地貌的感性认识;图-5-8勾勒了海底地貌的概况;图5-9、10展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形态,推出大陆漂移的设想;图5-11表示大陆板块的划分、运动。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运用课本插图,增进理解。 教法指导 一、 授课的思路与方法 1、本节教材在教学中应注意海平面与基准面的区别,板块运动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区别,如有条件,在教学中可播放“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录像,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地球表面的形态,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程度。 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地貌,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 二、 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初步学会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判断与计算。 2.了解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及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特征。 2.教学难点:海拔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三、 教学准备 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示意挂图或投影片。 2.“地貌类型”挂图或投影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