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解释含蓄语句 10.从比喻还原开窍 [开窍门路]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够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含蓄的语句多在用文学手段来描述的句子、段落之中,而用比喻的手法又占用了其中的大多数,要揭示含蓄语句里的隐含信息,离不开对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从分析语境入手,结合文段的主要意思,理解含蓄语句蕴含的意义和作用,透过语言表象,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从而加以正确解释。而将比喻还原为本体是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启发我们正确解题,因为它能将含蓄的变为明白、具体的。 [开窍示例]1990年高考语文试卷30题 附原文: 丙: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可以念点,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有的同志说,学文言文对学生作文有帮助,不但没有坏影响,不会"不文不白",倒大有好处;点缀一点文言词语,套用一些文言句法,很有滋味。听口气,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虽然没有说得这么明白。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帮助在两个方面:篇章和语言。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为什么这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但是也要想一想,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的,而把白话作为全面使用的工具才半个多世纪啊?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比如?quot;豁然开朗"出于《桃花源记》,不读《桃花源记》是否也能学到呢?我看文言文里有用的东西多数能从白话里学到,不一定非要读《桃花源记》才能学?quot;豁然开朗"。有些人学习文言文对他写文章有好处,但也不能担保人人如此。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举过报纸上存在的滥用文言词语的例子,记者、作家尚且如此,中学生就不会犯这种毛病?退一步说,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文白杂糅的毛病,但是文言词语用得很多,又会形成一种什么风格?是不是现代人气息少了点?据说白话里加点文言成分就像菜里边加点盐,味道好,可是也要想到盐多了会咸得咽不下去。文绉绉的语言有文绉绉语言的味道,可以说是"别有风味",但是毕竟不如人民嘴里来的语言那么新鲜、生动、泼辣,那么有泥土味,有时代气息。 30.丙的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列三个比喻所谈的分别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哪方面的问题以及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关于问题的概括不得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 ①"驼子摔跤"这个比喻谈的是 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 。 ②"到老祖宗那里去讨救兵"这个比喻谈的是 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 。 ③"菜里边加点盐"这个比喻谈的是 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 。 解这道题运用比喻还原的方法很有效,①原文说:"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这句话委婉含蓄,"两头"显然指"文言和白话"那么"驼子摔跤"当然比喻文言和白话的比例关系,从"没着落"看出丙不同意加大文言文的分量。②原文说:"为什么这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与现代作品相对,"老祖宗"明显指文言文,"讨救兵"是"学习"之意,比喻谈的是学习写作的途径问题,从原文这句话的语气看,再结合整段文章的大意,可以确定其中主张是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也可以从现代文中学到。③原文说:"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文白杂糅的毛病,但是文言词语用得很多,又会形成一种什么风格?是不是现代人气息少了点?据说白话里加点文言成分就像菜里边加点盐,味道好,可是也要想到盐多了会咸得咽不下去?quot;这里有两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转折句的重点在后面,"但是""可是"后面的话表明了说话人的看法,由此确定比喻谈的是语言风格问题,其主张是白话文中的文言成分不宜大多。 含蓄语句的理解,离不开对语句所在语境的分析,要从整体上把握发言人的观点、立场。 [开窍练习]1.1995年上海高考语文式卷第28题第⑥段中,"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实指 。 附原文:④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活动人心的乐章。 ⑤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⑥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⑦从窗外射进来的一束光线,报到了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擦拭的更加明亮。 (解题思路:这题可采用前面介绍的比喻还原法,注意第段的前后语段,答案应为:暴雨变成小雨。) 2.下面是鲁迅的《长城》,读后简析"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一句话。 伟大的长城! 这工程,虽在地图上也还有它的小像,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识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的罢。 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是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 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 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 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解题思路:所问的这句话居于文章结尾,起小结全文作用,理解它要看全文,"伟大"和"可诅咒"是两个矛盾体,我们必须搞清楚长城何以伟大,又为什么可诅咒。答案应该是: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宏伟建筑,作为一种古迹是伟大的,但长城作为中国封建制度的象征,它束缚、压抑中国人民民主自由的思想、文化,又是应该诅咒的。本文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城壁"的彻底批判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