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事实证明,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由于我们长期徘徊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老路中,把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课作为讲读课来上,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课,从根本上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导致在物理的学习中很多同学产生了“四难”情绪,即难听、难学、难考、难用。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其重要途径就是实验教学,在此我想谈谈实验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一、物理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和兴趣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多种奇异的物理现象,能折射出五彩斑斓的美丽图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鸡蛋放入水中要下沉,这是学生们常见的现象,可是当教师把鸡蛋放入装有浓盐水的玻璃水槽中时,鸡蛋竟浮在水面上,这时再往水槽中加一些清水,鸡蛋又会下沉,然后再加些细盐并轻轻搅拌,如果浓度适中的话,鸡蛋竟会停留在盐水中间。当学生们看到这些现象,就渴望知道“为什么”,这样引入就会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感知和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认为概念和规律难以理解和掌握。对于这些难于理解的概念和规律,教师应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推断,这样问题会变得简单明了。如学习滑轮一节,对于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倍数关系,学生很不好理解,教师可发给每个实验小组一把刻度尺、滑轮、钩码、细绳,让他们实际测量,这样会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加深印象。 三、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是我国近些年来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培养学生敢对身边的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化的重要手段。例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桌子上不同型号的小灯泡,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1)灯泡为什么能发光?(2)灯泡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3)灯泡有电阻吗?(4)灯泡的灯丝与定值电阻有什么不同?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最终指向课堂所要探究的问题: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2.培养学生勇于猜想和假设的能力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物理情境的设计,搭好台阶以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如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实验创设情境: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使烛焰的像清晰地成在墙壁上,然后教师再改变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使像清晰地成在墙壁上。有了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学生的猜想也就不再会漫无边际,在课堂上学生的猜想和他说出的猜想依据会不时给教师带来惊喜。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猜想实验方案的设计就是根据实验探究的目的和现有的实际条件来制定完成实验目的的具体计划。这个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个大问题,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所以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包括器材的选择、器材的装配、具体的实验步骤和计划、科学探究方法的选取、实物的简化等。 4.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设计好实验后,有的学生就不知道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怎么办了,动手能力非常差。所以我们老师除了在理论上引导他们以外,在操作能力上更要多加培养。在他们首次做实验时教师一定要给他们讲清楚做实验的注意点,然后慢慢地在旁边指导,直至他们能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这样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就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课中,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实验现象“灯泡的亮度”,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从实验数据中观察到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从而提出是什么因素影响到灯泡的电阻,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搜集的数据讨论分析归纳原因。这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分析、总结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四、物理实验能使教师教学更严谨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它的理论都是在严谨的实验基础上得出来的。所以我们老师在给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不能“差不多”就行,一定要在正确的实验操作下进行实验,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例如,在做测量的实验时,不能讲“大约是多少”,测量是一个精确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测量出现一点错误就可能引发一场灾难。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会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的规律,有利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有利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放手让学生参与实验,更是遵循了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提高素质、掌握本领、增长才智、获得乐趣。这样,当学生走出初中校门时,才能到高一级学校经受更高的考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