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上与群臣论止盗 一狼得骨止 B. 朕当去奢省费 去因还乡 C. 自是数年之后 自经丧乱少睡眠 D. 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民之所以为盗者 客之美我者 B. 犹割肉以允腹 能以径寸之木 C. 君富而国亡 学而不思则罔 D. 夫欲盛则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7.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 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 老白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 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18.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答案】 15. C 16. B 17. C 18. (1) (我)让老百姓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白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 哪里需要用严刑重罚呢! (2)所以国君的忧患,不从外界米,常常从自身生出。 【解析】 15. 试题分析:C项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都是“从”之意。A前者“禁止”,后者“停止(追赶)”。B前者“去除”,后者“离开”。D前者“剥削”,后者“雕刻”。 点睛: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6. 试题分析:B项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前者目的连词“来”,后者介词“用”。A“……的原因”。C表转折。D可翻译为“就”。从语法意义上讲,都表示结构相同的句子的并列关系。 17. 试题分析:C项“老白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要分析好“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这一句话。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馀”“为”“安”“自”“身”等字词的翻译。 翻译: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