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2013年《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9-25 语文备课大师 佚名 参加讨论

    【广东省广州市】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辞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
    10.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常手借抄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答案】8.⑴做标记 ⑵通“贴”,粘贴  ⑶给予 ⑷竭尽、用尽 ⑸意动用法,以……为亲
    9.C
    10.(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11.D
    【湖北省鄂州市】二(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13分)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2分)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即书诗四句   (             )  ⑵稍稍宾客其父   (             )
    ⑶无从致书以观 (             )  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3分)
    【答案】11.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每句1分,满分2分)
    12.⑴书写    ⑵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⑶得到    ⑷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每个词1分,满分4分)
    13.B(2分)    
    14.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每句1分,有明显错误不给分。满分2分)
    15.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每点1分,满分3分)
    【山东省济宁市】二(二)(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            )    ②闭户益读书   (            )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9.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答案】7.答案: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8.答案: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意思对即可。
    9.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意思对即可。
    【四川省自贡市】三、阅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12分,每小题3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幼时即嗜学          嗜学:爱好学习。
    B.既加冠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交往,外出旅游。
    D.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15.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因为。
    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虽:虽然。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况且。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之:的。
    16.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              译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              译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              译文: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17.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
    B.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C.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
    D.最后一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作用是启下,引出下文的对比。
    【答案】14 .C    15.B    16.D    17.D
    【云南省昭通市】三(二)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11~14小题。(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过人之处。④更:更换。 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⑥《书》:也叫《尚书》,《书经》。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⑧ 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⑵师谓其父母曰        谓               
    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              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              ;【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             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3分)
    1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3分)
    【答案】11.(2分)⑴假(借)  ⑵谓(对,告诉 )
    12.(2分)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3.(3分)抄书学习   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逃难(或“离乱”)(每空1分)
    14.(3分)会影响。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