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牺牲,也是烈士? ──四·一二政变前的蒋介石 山东 凌广杰 蒋介石(1887—1975)是我们所熟悉的人物,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这两个头衔:蒋总裁(中国国民党的总裁)、蒋委员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另外两个重要头衔可能大家也不陌生:蒋主席(国民政府的主席)、蒋“总统”(中华民国的“总统”)。四个头衔加在一起,意味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蒋介石集中国的党、政、军三种最高权力于一身,他是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参加者、决策者。 但对于如此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国民党方面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认为他是“千古一人”;而在过去很长的时期里,中国共产党称他为“人民公敌”(源于陈伯达《人民公敌蒋介石》);台湾民进党执政以来,将蒋介石说成是元凶、首恶。对他的多种不同评价,可谓冰火两重天,相差颇为悬殊。其实,对于如此复杂难以评价的历史人物,分阶段、分时期来评价他的历史行为,也不失为一种客观的方法。以下我们就历数一下蒋介石在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政变以前的事迹。 1.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蒋介石率先锋队(敢死队)百余人至杭州,以进攻浙江的巡抚衙门为目标,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 2. 1916年,袁世凯在北京复辟帝制,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亦称“山东讨袁军”)参谋长。 3.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兵变,包围孙中山的总统府,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处在陈炯明的炮火包围之中。此时,蒋介石从浙江到了上海,再到广州,和孙中山同甘苦、共患难,最后和孙中山一起从广州转移。 4.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在此期间,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 5.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一直打到当时的北平和天津附近。 建国后成为十大上将之首的陈庚,曾经在1925年救过蒋介石,延安整风时,康生非难陈庚:“如果你不救蒋介石的命,不就可以少打这么多仗了吗?”陈庚坦然地答道:“当时,如果蒋介石死了,不就成了烈士了吗?”看来即便是他的老对头──中国共产党人对他40岁以前的历史行为也不得不给予高度肯定,因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因为史实如山,百撼不动。 作者简介:凌广杰,山东高密市市级优秀教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既思考着《新课程怎么教?》、《二轮复习我们怎样进行?》等教学问题,又关注着《从文字狱看封建社会的没落》、《观史之角度决定历史的面孔?》、《国耻日的反省》等史学与现实研究;在《伦敦上空的小鸟》的外国观察中更《感悟着九九重阳》的传统深邃。立足“历史原素”与您共同交流历史思想、撞击历史火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