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台前幕后 安徽 绳会敏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5课中提到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介绍得比较简单,对于签订过程,更是简要地浓缩为两句话:“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于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实中苏双方谈判、签订这个条约的过程是比较曲折复杂的,前后持续了两个月。但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原苏联及东欧国家历史档案的大量解密与公布,学术界才对条约的签订过程形成大体一致的认识。本文将依据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下这个过程。 提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就不得不先说一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该条约是苏联与南京国民政府于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蒋介石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在该条约中做出了重大让步,不仅放弃了对外蒙古的主权,承认外蒙古独立,而且给予苏联在中国东北的一系列特权,包括:双方共同所有、共同经营中国长春铁路(以下简称中长铁路);大连所有港口工事及设备之一半,无偿租与苏联,租期定为三十年;旅顺口为中苏共同使用的海军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外交问题上首要考虑的就是要废除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一个新的中苏条约。1949年11月8日,毛泽东致电莫斯科表达了出访苏联的愿望,还特别说明访问期间要提出中苏条约问题。12月16日,毛泽东到达莫斯科,六个小时之后便与斯大林举行了正式会谈。根据俄国档案中的会议记录,两位领导人的第一次对话便在中苏条约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斯大林表示暂时不改动这个条约的任何条款,而是要寻求一种可行的办法,在形式上保留,在实际上修改现行条约。对此,毛泽东不好直接反对。但在这次会谈后的几天里,他闷闷不乐地呆在别墅里,情绪不好,心神不安。 12月24日,在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第二次会谈中,斯大林根本没提中苏条约的问题,对此毛泽东大失所望。这一次毛泽东真的动了气,他后来曾向苏联大使尤金谈起当时的情况:“关于签订条约的问题当时对我们来说事关重大,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后发展的前景”。“我在同斯大林第一次会谈时就提议签订条约,但是斯大林却避而不答。我在第二次会谈时又重提这一问题,斯大林还是找借口拒绝了”。“这种做法使我很生气,我决定呆在别墅里,什么也不干”。此时,莫斯科的空气显得凝重而紧张,斯大林在等待毛泽东转变立场,而毛泽东则在设法迫使斯大林做出让步。 1950年元旦,苏联驻华大使罗申拜访毛泽东,在会谈中,毛泽东以婉转的外交语言向斯大林表示了不满和警告。这一招果然奏效,第二天,谈判的僵持局面便开始缓解,斯大林做出了让步,同意签订新的中苏条约。毛泽东当即做出了安排:我的电报1月3日到北京,恩来准备5天,1月9日从北京动身,坐火车11天,1月19日到莫斯科,1月20日至月底约10天时间谈判及签订各项条约,2月初我和周一道回国。 1月20日,周恩来率领庞大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来到莫斯科,并于22日参加了毛泽东与斯大林的第三次正式会谈。在这次会谈中,毛泽东与斯大林就中苏条约重新签订的几个原则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然而,斯大林让步不过是做了一篇表面文章,在真正涉及双方利害冲突的是中长铁路、旅顺和大连等实际问题上,仍企图全面维护苏联在1945年条约中的既得利益。中方则要求苏联将上述所有权利和利益归还中国,这与苏方原先设想根本不同,故感到非常意外,然而在经过冷静商讨和慎重考虑之后,为了将中国纳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维持外蒙古独立的现状,斯大林还是决定做出让步,基本放弃了在旅顺、大连和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和利益。 2月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将已经定稿的关于中长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议定书,废除1945年中苏条约的照会等文件发回,要求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进行讨论。2月14日,刘少奇致电毛泽东:中国政府和政协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同意就有关条约和协定签字。当天晚上,斯大林和毛泽东出席了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中苏条约签字仪式。不久以后,中苏两国的报纸刊登了有关的条约和协定的主要内容。 从经济和外交的角度来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相关文件的个别条款尽管有不尽人意之处,苏联保留了一些特权。但从总体上讲还是符合中国的愿望的,中国收回了在1945年失去的大部分东西,保护了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也为新中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开启了大门。 作者简介:绳会敏,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学院教师,助教。硕士,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