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联系、比较题目解法及例析 山东 高会学 全国各地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中,中外历史联系与比较题目层出不穷,其中考查近现代史的题目比较多。这类题目的出现,表明各地注重对中外近现史的联系的考查,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面向世界、面向为来的国际意识。这样的考题是历史知识掌握、能力考查和实践运用的重要呈现方式。下面通过举例说明此类题目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方法。 例题分析指导: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图三位历史人物是20世纪以来最杰出的改革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题: 请回答: (1)图一中的改革家最先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曾经实行过的政策有哪些? (2)图二中人物推行新政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其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生,对此应如何理解? (3)图三中的人物在改革过程中推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取得了什么成就? (4)从上述三次重大改革中,你得到了哪些历史经验? 解析:此题是一道图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中外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并且进一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中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者围绕“改革”这一主题,选择中外著名改革家的人物图片作为命题的切入点,重在对其改革内容和改革共同特征进行考查。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图片中的人物,在此基础上实现与课本的正确链接,然后运用课本基础知识解决问题。难点是对三大改革综合比较,正确判断它们的共同特征。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罗斯福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实行“新政”;罗斯福采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即计划调节的手段,并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是摆脱了经济危机。(3)邓小平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局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4)改革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改革之路才会获得成功。 纵观各地的中外近现代史联系与比较类试题,其命题特点和对策可归纳为如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同一时期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如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19世纪后半期中日两国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1919年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等。解答此类题,首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次在复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进行横向联系,把同一时段发生的历史事件归纳列举在一起比较记忆,解决此类题目时就比较简单了。 第二类,中外相同相似人物、事件的比较。如孙中山与华盛顿;《临时约法》、《人权宣言》比较掌握;辛亥革命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启蒙思想运动;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改革等。人物和事件比较的前提是他们(它们)有共同地方,当然也有很多的不同,在命题时总是按一定的历史要素:原因、内容、经过、特点、性质、作用、影响等,进行对比考查。因此,抓住事物的主要因素列表对照掌握是解决此类题目的重要手段。 第三类,加强国际背景下的中外联系。如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类似的还有工业革命和鸦片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十月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冷战与新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等,这种联系是一种较为宽泛的联系,它们或有因果关系,或是从属关系。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中国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学习,通过比照,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这样,我们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才不会因知识的跳跃而顾此失彼。 作者简介:高会学,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中学教师。多次参加编写教学著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历史学习A、B、C》《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解法》在《中学政史地》杂志发表。《空想社会主义面面观》在《考试报》发表。《2007年中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特点》在《中学生学习报》发表。《胡锦涛出席八国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如何理解“绥靖政策”及英、法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等在《中学生导报·历史快递》发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