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八年级下册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贵州省黎平县第二中学 曾祥明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经过会谈,中美双方于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不但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长期非法窃据。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成就,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新的辉煌成就。关于“亚太经合组织”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有关影视像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并认识到此次会议的重大意义。 难点分析: (1)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 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然而到了七十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从美国讲,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认为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于是,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2)中美建交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美国接受了在台湾问题上“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为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三、学法指导 1.阅读课文获取信息。阅读是课文是学习之本,是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最主要支柱,阅读是学习之母。我们只有从确立阅读的理念入手,才能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史料探询答案。 2.识图记忆法。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历史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对图表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如下图: 可以感受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意义,以及加入WTO等外交成果,这一重大活动的开展直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的进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归类记忆法。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把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分为几个时期,联系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状况,通过列表,比较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成就,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或以歌谣口诀的形式进行归纳就比较容易记忆。根据本课内容可以编成如下歌谣: 美国总统来访华 促进关系正常化, 联合国的大厦前 五星红旗迎风扬。 中国地位大提高 中外交流掀高潮, 维护和平与尊严 和平环境来创造。 新世纪,新挑战 APEC首脑上海见, 多边外交规格高 唐装引领时装潮。 四、中考命题分析 不同阶段外交的方针政策、外交成就、外交特点;外交国际环境,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或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综合考查与此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这些将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五、中考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1.(2008年重庆市)图片是形象的史料。小刚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收集到以下几幅图片,他为该图片配上的标题,恰当的是( ) A.中国的外交成就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D.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对图片中所反映的各个时期的知识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综合三幅图片所展现的主题。 答案:A 2.(2007年浙江省杭州市)2007年1月30日至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非洲八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的八国之行是一次面向全非洲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中非友谊历史悠久,毛泽东当年曾深情地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这一历史事件是指( ) A.1945年,中、苏、美、英等50多个国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B.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表达了亚非人民要求独立的共同愿望 C.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D.中国加入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题干紧密联系当前时政热点。由胡锦涛对非洲八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一关系,中非友谊的热点问题引出历史上中非之间源远流长的历史,一方面极具鲜活性,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同学们关心国家大事,联系历史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捕捉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抬进了联合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词,所指历史信息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答案不言自明。易混易错项是B项,因为B项也是直接涉及到中非关系。 答案:C。 二、材料题 3.(2007年四川省宜宾市)到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过渡时期结束,这意味着,此后中国的开放程度将更为深入也更为广泛,同时也将迎来更多的更难得的机遇。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什么? 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哪一年?这是中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什么趋势的表现?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材料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能力。解答第(l)问,关键是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认知要全面、准确。解答第(2)问,关键是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答案:(1)宗旨: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2)时间:2001年。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 作者简介:曾祥明,贵州省黎平二中历史教师,县兼职教研员。注重教学探究,撰写了相关的教学论文700多篇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杂志。论文《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获省首届论文评选二等奖,教学课件被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二等奖。获县一等辅导教师奖及全国“辅导教师奖”一等奖。《辛亥革命在黎平的社会氛围》一文被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收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