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河北 任素君 乔瑞芳 一、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时间:公元200年。 2.概况: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操。 3.结果:曹操获胜,统一北方。 (二)赤壁之战 1.时间:公元208年。 2.概况: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孙刘联合抗曹。 3.结果:曹操失败,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形成 (1)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2)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 (3)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经济 (1)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二、江南经济的开发 (一)人口南迁 1.时间:东汉末年和西晋末年。 2. 原因:中原地区连年战争,许多人为躲避战乱,迁移到南方。 3.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掉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 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2.前秦的建立与发展:4世纪后期,氐族人符坚建立前秦,后统一黄河流域。 3.淝水之战 (1)时间:383年。 (2)经过:符坚征集八十多万大军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结果前秦失败。 (3)影响: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阻止了前秦铁骑南渡,使江南地区的开发得以继续进行。 4.南朝建立:420年刘裕称帝,东晋亡,此后,南方经历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三)江南经济的开发 1.地区:长江中下游一带。 2.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温较高,土地肥沃,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 (3)一些统治者也努力革除弊政,注意发展生产。 (4)大量北方人口的南下,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来了麦、菽等耐旱耐寒作物。 (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概况 (1)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2)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 (3)东晋后期,织锦在江南地区迅速发展。 (4)江南的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5)灌钢法的发明,是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 (6)造纸有了新的发展,纸在东晋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4.作用: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首都建康是当时最繁荣的都市,番禺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南方商人的船队,曾远航到波斯湾一带。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 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定都平城。 2.统一: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3.影响: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二)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 1.原因:平城地区气候干旱,所产粮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且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影响:洛阳获得繁荣发展,成为北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三)孝文帝改革 1.措施 (1)政治制度: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2)社会生活: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族人通婚。 (3)思想文化: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2.作用:成为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峰;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 1.祖冲之和圆周率: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2.贾思勰和《齐民娶术》:北朝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3.郦道元和《水经注》: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叙事写物,文笔优美,精彩地方既像诗又像画,它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又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五、魏晋南北朝的艺术 1.书法: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 2.绘画: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雕刻: (1)开凿石窟的目的:宣传佛教。 (2)石窟艺术:南北朝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3)特点: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艺术成就,也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特点。 作者简介:任素君,河北定兴第三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先后在《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乔瑞芳,河北定兴第二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深受学生喜爱,在《中学生导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