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知识梳理: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8-12-11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知识梳理: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
    河北 任素君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 原子弹研制成功
    (1)时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
    用核武器。
    2. 导弹研制成功
    (1)1964年6月,我国涉及的中近程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2)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爆炸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背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发出“我们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2)成就
    ①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②我国还掌握了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技术。
    ③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④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3. 意义: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1. 培育者:袁隆平。
    2. 概况: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培育,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3. 荣誉:
    (1)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2001年江泽民主席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袁隆平。
    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二)
    一、“863计划”
    1. 名称由来: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名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对此极为重视并马上批示,因建议和决策的时间都在1986年3月,所以这一计划被称为863计划。后来形成了“863计划纲要”。
    2. 八大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海洋高科技等八个领域。
    3. 意义:对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增强综合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紧跟世界高科技的发展水平。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 背景:20世纪末,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到2004年,全球上网用户达8.1亿。
    2. 表现:我国上网用户由1997年的62万上升到2005年初的1.11亿,且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3. 影响:
    (1)积极:人们可以在网上浏览新闻、查询信息资料等,电子邮件、视频聊天方便了人们交往,还可以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
    (2)消极:网络使用不当,会产生负面影响。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
    1.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
    2. 概况:
    (1)20世纪80年代
    ①措施: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②意义: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1.时间:新中国以来。
    2. 整体水平:形成相当规模、学校数量大增、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明显提高。
    3.新举措: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4.科研工作: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获得的国家发明奖占全国1/3左右;有些科学研究成果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5. 地位: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一、文学的繁荣
    1. “双百方针”的提出
    (1)时间:1956年。
    (2)成就:文学艺术创作出现崭新局面。涌现出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
    2. “文革”后:出现一些反思“文革”的作品,大量的是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作品,还有一些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
    二、艺术的发展
    1. 影视艺术的发展:建国以来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影片获得了国际大奖。
    2.多种艺术形式共荣: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都有不少杰作,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走向体育强国
    1.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
    (1)原因
    ①旧中国体育运动水平低,人们体质弱,被外国人耻笑为“东亚病夫”。
    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党和政府的重视。
    ④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
    (2)具体措施
    ①毛泽东对学生提出了“健康第一”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的重点课程。
    ②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2. 竞技体育的成就
    (1)中国乒乓球、射击运动在奥运会上不断夺得金牌。
    (2)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
    (3)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 服饰
    (1)改革开放前
    ①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严重供应匮乏。
    ②特点:数量有限凭布票供应,色彩样式单调,只有中山装或解放装──“蓝(灰)色的海洋”。
    (2)改革开放后
    ①原因:改革开放、物资丰富、思想观念解放。
    ②特点: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2. 饮食
    (1)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严重不足,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2)改革开放后:不但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人们开始追求绿色食品。
    3. 住宅
    (1)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差,多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
    (2)改革开放后: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4. 交通
    (1)改革开放前: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2)改革开放后: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乘火车、飞机旅游,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时间:改革开放以来。
    2. 就业制度的变化:打破 “铁饭碗”,就业渠道拓宽,可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出现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
    3.就业指导: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城镇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作者简介:任素君,河北定兴第三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先后在《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