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江苏 朱建典 羊村的大肥羊学校正在学习历史。 懒羊羊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学习了“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很明显这一单元的特点有二个:一是政权分立,一是民族融合。关于政权分立我们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等书籍,对此有了大体的了解,关于民族融合,知道的不多,请老师帮我们详细地说一说吧! 慢羊羊:哈哈,懒羊羊同学终于能发现问题了,下面我就来解答一下。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时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即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民族融合的形成途径为:(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的表现:(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5)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 作者简介:朱建典,江苏省兴化市大营中学历史老师,先后在《新课程》《学习报》《中学生学习报》《学习方法报》《中学历史快递》等发表教辅文章近千篇,主编、参编历史辅导资料20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