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忠烈”舍生取义 营救“赵氏孤儿” 河北 赵湘平 在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名城邯郸的丛台公园,有个著名的七贤祠,祠内展现给后人的营救“赵氏孤儿”的“三忠烈”──韩厥、公孙杵臼、程婴就是慷慨悲歌之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事迹,虽然历经二千多年的苍桑岁月,至今仍在广袤而古老的燕赵大地上广为流传。正是有了这段传奇故事,才成就了著名的“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的历史。
![]() 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和赵氏孤儿赵武来到了深山中隐居起来。十几年来,程婴含辛茹苦,终于把赵武培养成一个顶天立地、文武双全的青年。在大将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奸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救孤老臣程婴,认为心愿已了,遂自刎而死。赵武悲痛欲绝,为程婴服孝三年。 赵武广结善缘,广开言路,公元前573年,年轻的赵武被举拔为卿。赵武又几经升迁,担任晋国的重臣,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了一系列创举:以身作则;举荐贤能,不避亲仇;与楚国达成了“弥兵之约”,结束了持续百余年的晋楚争霸,开始了和平往来……历史又一次把赵氏推向了晋国权力的顶峰。 之后,在创立赵氏基业并最终建立赵国的历史过程中,赵武的孙子赵简子、重孙赵襄子,父子两代的业绩最为突出。并且赵襄子于公元前475年即位,建立赵国。赵襄子联合韩、魏,完成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壮举。赵国又历经赵敬侯迁都邯郸、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等重大事件后,逐渐跻身于强国之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 后世为纪念韩厥、公孙杵臼、程婴,把他们供奉于邯郸丛台公园七贤祠的首位 (从右向左依次是韩厥、公孙杵臼、程婴) 。此“三忠烈”是赵国的骄傲!是邯郸的骄傲!更是燕赵儿女的骄傲!他们舍生取义的英雄壮举,体现出中华民族崇尚气节、披肝沥胆、视死如归、慷慨悲歌、豪气狭义的民族精神,融入到民族文化的血液里,无论沧海桑田,还是社会制度变迁,始终是赵文化中最顽强、最有活力的因子,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值得后人尊重和爱戴! 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不需要用像“三忠烈”舍生取义营救“赵氏孤儿”那样的壮举,但是当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生危难时,当我们的亲人、朋友需要帮助之时,我们应该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应该有明辨是非的观念,应该有拷问良知的道德天平,应该有强大的精神定力支撑,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体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舍生取义、自觉奉献的伟大民族精神,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诠释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作者简介:赵湘平,河北省冀州市第四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