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繁华 奇异悲歌 山东 王 涛 《盛世滋生图》(局部) 图片解读: 《盛世滋生图》,俗称《姑苏繁华图》,为清人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所绘,原系清宫珍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全图钤有鉴赏或收藏之章凡17方,从“乾隆御览之宝”等钤印剖析可知,乾隆对此图卷十分赞赏,其中“太上皇帝之宝”便可佐证乾隆禅位于其子仁宗嘉庆之后,仍依依留恋并浏览这一图卷。 画卷全长1241厘米,画心高39厘米,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木渎)、一城(苏州)、一街(山塘)的景观,虽历尽百年沧桑,画面中木渎斜桥、石湖、水盘门、虎丘等景观至今仍依稀可辨。作者画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山、何山两山之间,入苏州府城,经盘、胥、阊三门,穿山塘街,至虎丘山止。画中人物约有12000余人之众,往来于水上的舟楫排筏近400只,分布城乡各式构筑的桥梁50多座,街上可以辨认的市招达230余家,形象地反映当年苏州物产富饶,工商繁荣,人文荟萃,景色秀丽的气象。有人说:《盛世滋生图》卷犹如一曲18世纪“姑苏之春”的交响乐,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论据构建: 从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在这一时期发展到鼎盛。 明朝时期人口剧增,大量高产作物从国外引进并不断推广。清初统治者革除明朝弊政,赋役有一定之规,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农业技术和南方双季稻得到积极推广,亩产不断提高。棉花、桑树、甘蔗、烟草、茶树等经济作物也发展得很快。丝织业在苏杭、江宁十分发达,丝织品精美绝伦;棉织业中心则在松江和上海、苏州、无锡,松江的棉纺织有“衣被天下之称”,无锡号称“布码头”;陶瓷产地有几十个,最著名的是景德镇,工匠有几十万,产品远销海内外。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商品种类繁多,而且纺织品、瓷器等很多物资大量出口。商业发达的城市,北有北京、天津、济南、太原,南有江宁、苏州、杭州、镇江无锡、扬州、广州。商业发达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商号和拥有数百万两资产的大商人,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尤为雄厚,形成了商帮。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变成专门的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规模还大。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 思维延伸: 此时的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变,资本主义经济日趋发达强盛。明清政府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使中国无法和他国交流,致使更加落后于世界急剧发展的总趋势,“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世之下,君臣安享太平,刮民膏脂,古老的中国危机深重,最终埋下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恶因,“奇异的悲歌”已成定数。 作者简介:王涛,山东省高密市育才实验中学历史教师。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等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参编《初中历史总复习·中考金四导》、《初中历史总复习·中考三测》系列教辅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