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搜寻食物的技能 隐蔽的食物要求捕食动物具有更敏锐的感觉能力和搜寻能力。大山雀为育雏对某种食物的捕食频率同该种食物的密度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以隐蔽的叶栖昆虫为例,当昆虫的密度未达到一定水平时,其被捕食的频率比根据密度所作的预测要低,但是当昆虫数量达到一定密度后,它们被成鸟带回巢的频率又比根据密度所作的预测要高,然而当密度变得极大时,被捕食频率又重新低于预测值,也就是说,两者呈不规则相关。这种情况有利于增加某些较少食物的捕获率,使食谱保持多样化。 1970年,罗亚马(T.Royama)发现,有时大山雀会突然放弃一种一直在捕食的猎物,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种猎物身上。大山雀注意力的转移常常是由于能给它带来更大好处的新猎物的出现而引起的(例如,发现了一个鳞翅目的大幼虫)。为了更好地解释上述现象,罗亚马提出了食物有利性的概念,这一概念的简单含意是:对某种特定的食物来说,捕食者通过觅食活动所获得的能量将随着这种食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达到一定的密度后,猎食这种食物的有利性便不再随食物密度的增长而增长了。例如,试验表明,在每立方米的空间内不管是放500只猎物还是1000只猎物,大山雀在单位时间内的捕食量都是相等的。由于大山雀花在运送食物上的时间太多和每次只能带一个食物回巢,因此,如果有一种食物虽然数量较少,但是体积较大而且含能量较多,那么猎取这种食物的有利性就会超过原来的食物。一种新的食物,只要它的有利性大于通常的食物,它就应当被捕食者选中。事实上,很多研究者都已注意到同那些有利性较差(虽然数量较多)的食物相比,大山雀更经常把数量虽少但有利性较大的食物带回巢中。 如果亲鸟一次只能带一个食物回巢,那么尽可能带回最大的食物,就能减少双亲往返送食的次数。事实上,很多种鸟类的雏鸟所吃的食物都比成鸟所吃的食物大。在捕食现场,成鸟自己吃小食物可能是最有利的,因为小食物密度大。 如果每次能携带两个或更多的食物回巢,无疑会大大增加食物的运送效率,有些鸟类如雨燕、海雀、某些燕鸥就是这样,一次可以把几个食物带回巢内,它们或是先把食物吞咽下去,回巢后再反吐给雏鸟,或是把食物衔在喙里(如海雀和燕鸥)。但是为什么很多种鸟每次只携带一个食物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受形态的限制,如喙不够大;有的是在捕捉第二个食物的时候,对第一个食物很难做到不丢失;有的是因为在把食物喂给雏鸟之前需要对食物进行加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