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继承大师遗志 作出一流成果 (来源《科学时报》,2010-11-22;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 今年是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弘扬华罗庚先生热爱祖国,对科学真理不懈追求的崇高精神,让更多的年轻数学工作者学习、了解与感受华罗庚先生的治学思想与治学精神,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于2010年1月和6月举办了两场纪念华罗庚先生数学论坛,与会嘉宾共同追忆了华罗庚先生引领中国数学发展的卓越成就和感人事迹,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从筹建、成立到发展,都浸透着华老的心血。华罗庚先生开辟的学科前沿、他强调的数学各分支的交叉、统一,他倡导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以及开放流动的传统,这一切为数学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在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之际,走进数学研究所,依然可以深深体会到华罗庚精神的巨大影响,强烈感受到这位数学大师的人格魅力。 爱国奉献,从实以终 在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大楼二层的华罗庚纪念室里,可以看到一张珍贵的老照片,那是1950年华罗庚毅然放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职位携全家回国,在轮船上与同舟归来的留美学者的合影。正是在回国途中,华罗庚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这封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公开信,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华罗庚回国后为振兴和发展中国数学事业鞠躬尽瘁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回国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筹建、创办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日后已被证明对我国数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华罗庚回国之初先是在清华大学任教,但同时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身份积极投入了数学所的筹备工作,1952 年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经政务院批准,华罗庚被任命为所长,从此直到1984年,他在这一岗位上为建设、发展新中国有自己特色的数学研究机构而呕心沥血,在明确研究方向,开展国际交流,出成果、出人才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数学所宣告成立前夕,华罗庚在一份工作报告中就数学所的奋斗目标、办所方针、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了系统意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的战略目标,以及数学所三大研究方向: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这份纲领性的文件可以说是描绘了数学所发展的蓝图,数学所成立以来的工作,从人才聘用到科研布局,基本上遵循了这一蓝图。在华罗庚领导下,数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发扬爱国奉献、自主创新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涌现出一批杰出数学人才。 华罗庚还是我国计算机科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数学所初期就设有计算机科研小组。华罗庚大力支持数学所计算机科研小组的工作,在人员引进和培养方面都有高瞻远瞩的布局,并于1956年担任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亲自领导了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创办与筹建。 上世纪50年代末,华罗庚开始更多关注数学的应用与普及。1958年,他与钱学森共同推动了数学所运筹学研究室的成立,并带领部分研究人员到工厂和农村推广“线性规划”,包括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的“图上作业法”,成为他后来在全国推广应用数学方法的先声。特别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几乎全部精力投入了“双法”(优选法和统筹法)的推广应用,近20年间,他和他所领导的小分队,足迹遍布全中国大部分地区。厂矿企业,田间地头,大庆油田,西南三线,到处都是推广“双法”的课堂,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蔚为中外数学史上罕见的数学普及应用大观。 自1951年至1983年,华罗庚担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他在这一职位上进行的出色活动,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罗庚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身为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他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和谐作出了杰出贡献。 华罗庚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拼搏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曾说:“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他晚年不顾抱病之躯,坚持推广双法,促进学术交流。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学术报告的讲坛上,突发心脏病而永远离开了我们,实现了他“一心为人民,慷慨掷此身”的豪迈誓言。 在2009年我国国庆60周年前夕,中宣部组织的双百评选活动中,华罗庚先生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自主创新,敢为人先 华罗庚以自主创新为数学所的战略目标,他本人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担任数学所所长期间,他从未放松过数学研究工作。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在多元复变函数论领域做出了原创性工作,1956年,他以“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研究工作荣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新闻在《人民日报》上以向科学进军为题作了报道,这方面的工作在国际上被评价为“领先西方10年”。 其实,华罗庚的整个科学生涯,就是自主创新、敢为人先的写照。除了多元复变函数论,他的研究领域还涉及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诸多领域,并且在每一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现在这些领域里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与方法,如完整三角和估计之华氏定理,又如体论的嘉当—布饶尔—华氏定理、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华氏算子、伪蒙特卡罗方法中的华—王方法等等。1983年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华罗庚论文选集》(Loo-Keng Hua:Selected Papers),这部约含华罗庚论文的1/3的文集,记录了这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拼搏、攀登的轨迹,被国际评论誉为“20世纪数学中一个伟大人物的丰碑”,“将成为全世界数学家的宝贵财富”。 华罗庚著作等身,他为我们留下了10部专著和150余篇学术论文,还有大量科普作品。站在数学院华罗庚纪念室里陈列华罗庚著作的专柜前,注目那一本本闪耀着创造性光芒的著作,特别是想到这些为我们的国家赢得国际声誉的著作,是出自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学者之手时,人们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25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他在这期间撰写的一篇论文受到熊庆来教授关注,邀请他到清华大学工作,任管理员。他利用工作之余,旁听大量课程,努力开展研究工作。由于成果突出,他先后被破格提拔为助教、讲师,后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1938年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华罗庚先生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数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该著作中一些定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华不等式、多项式指数和估计已经成为经典结果,现在仍不断被引用。华罗庚1946年赴美,他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 华罗庚正是这样以初中文凭、主要依靠自学成才而成为蜚声世界的数学大师。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先后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西方的一些权威杂志上评价华罗庚说:“他的工作范围广阔,使他堪称世界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华塑造了中国的数学。”2002年美国科学院出版了《华罗庚传》。 半个多世纪以来,华罗庚所提倡的自主创新精神以及他本人的创新道路,激励着数学研究所一批批年轻人刻苦攻关,勇攀高峰,为共和国的数学事业贡献了丰硕的成果。 甘为人梯,桃李芬芳 从数学所筹备之时起,华罗庚先生就为发现、培养年轻数学家不遗余力。 华罗庚善于发现人才。他对陈景润的提携,已成为又一则“伯乐与千里马”的美谈,而这只是华老识才、惜才,扶持新秀的一个例子。 华罗庚善于培养人才。早在1952年,他就提出了“三高一长”的研究实习员培养方针,即要求每一个研究实习员在两年内能“精通三高”(高等代数,高等几何和高等微积分),“握有一长”(掌握一门专研特长)。同时,华罗庚还制定了一套让青年科研人员在实干中学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在他倡导下,数学所开设了一系列讨论班。华罗庚亲自指导了“数论导引”和“哥德巴赫猜想”两个讨论班。以“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为例,该讨论班不仅吸收所内研究实习员参加,还吸引了科学院以外的青年数学工作者(如山东大学潘承洞等),形成了一个研究群体。这个讨论班的参加者日后大都在数论领域做出重要工作,特别是王元、潘承洞、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本身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在华罗庚的带领下,数学所常年举办涉及各个领域的讨论班,这些讨论班影响辐射全国,对推动我国数学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骨干引领作用,其中的一些成员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也是在华罗庚的建议下,数学所举办了颇有特色的“练拳园地”,以适当的数学问题,吸引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探讨、解答。华罗庚对后学要求严格,又循循善诱,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在治学方面,华罗庚特别注重勤奋和积累。“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是他的名言。他还说过: “学习科学知识有如筑塔,级级上升,每一级都建筑在以下诸级之上。因之,一级不稳,就筑不上去。”要真正打好基础,有两个必经的过程,即“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他还认为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钻研精神,“学习科学时,必须紧紧掌握‘知难而进’的原则”。今天,“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从薄到厚,从厚到薄”、“弄斧必到班门”等脍炙人口的学习经典,早已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不仅使数学所直接就教于他的人受益,同时也启迪、熏陶着无数探求真知的青年学子。 华罗庚先生还特别强调知识的贯通,他认为数学虽然已经发展为许多分支,但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对于数学的基础内容来说,更是如此。他在中国科大倡导了“一条龙”式的教学,把大学相关的基础知识贯通为一个统一的教学整体,后以“华龙”著称。是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创举,也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数学研究与应用的骨干。华罗庚是新中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创始人、组织者,正确引导无数青少年步入数学的殿堂。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华罗庚先生的引领及其精神鼓舞下,数学所人才辈出。在数学所学习和工作过的人员中,仅当选为两院院士的就有41人。改革开放以来数学所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中有的已经成为国际著名数学家。 继承遗志,精神永垂 数学院思源楼第5层,“中国科学院华罗庚数学重点实验室”的标牌赫然在目。重点实验室是数学所在新形势下继承华罗庚遗志、发扬华罗庚精神,经科学院批准成立的。事实上,华老长期担任所长的数学研究所,如今已成为国家数学的研究中心、数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水平的国际交流的平台。数学研究所在分析数学、数论、代数、几何和拓扑、数学物理、数理逻辑、理论计算机科学以及基础数学的各交叉学科方向都拥有众多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瞄准国际数学前沿,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数学所现有院士6人,近10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1人。在2002年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数学所有3人受邀作45分钟演讲。2008年成立的华罗庚数学重点实验室,于每年11月举办华罗庚数学讲座,华罗庚数学讲座邀请两位著名数学家介绍某个重要领域的主要发展及最新进展,迄今已邀请很多国内外著名数学家;实验室常年举办周五综合报告会,综合报告会邀请某个领域的著名专家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实验室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三上午举办Institute Lecture,讲解现代数学的重要内容及其思想、方法和影响,扩展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视野。华罗庚数学讲座、综合报告会和Institute Lecture已经成为数学所和实验室的品牌闻名于外,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气氛。 华罗庚先生的学术思想与治学精神已成为宝贵的科学遗产,构成了数学研究所文化的核心。数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决心踏着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的足迹,继承和发扬华罗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形成开放、流动、联合、面向全国、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未来的新格局,作出国际一流的重大成果,造就一批国际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和杰出人才,为我国数学和整个科技事业作出更多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