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尝不可:人生意义下的“海燕”解读 鄂汉川市实验中学 叶乃初 做学生时就非常爱读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海燕》这首著名的散文诗。后来走上讲台,教读《海燕》一次又一次感受着这篇课文的文学魅力。近日在研读这篇教材时,却在不经意间突然冒出这么一个念头:能不能撇开该文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说人为地设置障碍让文本的写作背景成为一片空白,这样我们还会从“海燕形象”中读出什么呢?如果把海燕这一形象放在“人生的意义”上来试着作点解读又将如何呢?这正是笔者所要议论的话题,也期待着能够得到同行们的认可与指正。 以前,我们总是将海燕的形象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作政治意义上的解读,也就是说海燕的形象总是牢牢地镶嵌在一个政治背景的方框内,理所当然,海燕无疑就是以一个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出现在广大学生和读者的面前。这是因为文学的使命和作用决定了她所塑造的形象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必须要为其政治服务的。《海燕》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而当学生去了解、认识、熟知在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诞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文学形象,这便是对历史的还原和尊重了。这是无需争辩的。 然而人们对于某个文学形象的解读又可以是多元的,正如有人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却又是原作(家)者们所始料未及的。这是因为广大的读者可以在理解某个文学形象的基础上作出合乎大众情理而又合乎个人意愿的崭新解读,也就是说读者有再创造的权力和自由。这也是无需争辩的。 《海燕》这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5年。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结合中国社会广大初中生的生活环境与现状,从人生意义的角度来解读海燕这一文学形象,笔者以为似乎更有她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将使得海燕这一这文学形象经典再一次地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生命的旅途构成人生的历程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人生风险和灾难。面对这些风险和灾难,我们将坚持什么立场,抱定什么态度,如何去度过,如何去化解,如何去适应。假如我们一旦撇去海燕形象上的那道政治方框,换上“人生的意义”这道方框,所有这些答案,不都会在海燕这一文学形象中找到吗?。而海燕的形象也就赋予了当今时代新的内涵:海燕在迎接人生的这场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之时所表现出来那种高昂的姿态,那种满腔的激情,那种乐观的态度,那种无谓的精神,岂不正是当今的中国社会在“421”家庭中诞生在两代人的双重呵护与宠爱中成长在蜜罐中泡大起来的众多独生子女的初中学生所需要的“精神食粮”吗? 循着这样一种探究思路去解读文本组织教学,想必一定不会有损于海燕这一经典文学形象,也丝毫不会减退《海燕》这篇经典散文诗的文学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