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案: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0:11:47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4.八股取士(板书) 思考:科举制始创于何时?到明朝时有何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 生答:始创于隋朝,到明朝时仍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但有变化,采取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看教材“八股取士”一目,明确“八股文”的含义,弄清八股取士的目的,并认识其危害。 (1)[八股文]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 许多读书人为金榜题名,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即使考中作了官,也至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奴仆,以加强君权。 (3)危害:束缚思想,败坏人才。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八股取士的不求实际。 教师阐述:“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的危害。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控制的重要表现。 过渡:明太祖加强君权是为了使明王朝长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 三、“靖难之役”(板书)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结果如何? 1.“靖难之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靖难之役”,并回答: (1)起因: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他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并威胁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长孙建文帝即位。为加强君权,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2)结果:燕王朱棣取胜,夺得帝位,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提问: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教师释疑: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思考:“靖难之役”与“七国之乱”有相似之处,为何结果不同? 教师归纳: 建文帝懦弱迂腐,将领无能,失去战机;燕王势力强大,先发制人,精于谋略,善用奇兵。 过渡:那么,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呢?(显示大屏幕上第三个问题) 2.迁都北京(板书) 学生看书后回答:明成祖为保住抢到手的皇位,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进一步加强君权。而削藩又导致北方对蒙古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所以,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迁都北京。 (小结)现在让我们归纳一下,明朝前期是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的? 师生共同归纳: (1)改革行政机构。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