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与错综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2:11:22 普惠英才 佚名 参加讨论
“对仗”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它常散见于古代各种文体中,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 其一为正对,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其二为反对,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其三为串对(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表现事物的发展过程,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名人说话喜欢用对仗的形式。儒学大师梁漱溟真诚独白:“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锥心坦白难。”著名作家贾平凹住在“静虚村”里,自诩“虚涵得天道,静娴识真趣”,何其潇洒!魏明伦的川剧具有十足的麻辣味,“人云亦云不值一文,独立思考无价之宝”是其座右铭。 现在的新闻报道,标题多用对仗形式,借此增添文采和韵味。新华社刊发《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植树劳动》这则新闻时,加了“潇潇春雨润京郊,棵棵松柏绿荒滩”这个对仗式肩题。“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人民日报》刊登的新闻,标题就是醒目而对称的:千年奔月梦,今日起征程。 “错综”是与对仗相辅相成的修辞,其形式看上去虽然不是对称的,但是从表达意思而言却是等同的。这种语言的灵活变化,是为了避免欲求整齐、匀称而失之于呆板、单调的局面。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说明: 一是词语的错落有致,达到灵活的境界。鲁迅先生就喜欢运用骈中有散的方式,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行文风格。这展露他熔古铸今的语言天赋。如:“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总要历些危险。”(《老调子已经唱完》) 二是句式的自由变化,获得和谐的效果。如宗白华《我和诗》:“我喜欢月夜的海,星夜的海,狂风怒涛的海,清晨晓雾的海,落照里几点白帆掩映着的一望无际的金碧的海。”你看,“海”的修饰语有两字、四字、多字等形式,越来越复杂,整齐中求变化,变化中显出节奏美。 三是语气的随机选择,取向活跃的局面。如子敏《和谐人生》:“你可以说擦皮鞋没用,天天擦天天脏。我为什么不可以说擦皮鞋有用,天天擦天天亮?”注意,前面用的是陈述句,后面则是反问句。这一变化,才更能引起读者深思,打下的烙印就更深了。如果一直用陈述语气,就会显得没味道、不起劲。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指出:“光有整齐,不免呆板;光有错综,又欠整齐。整齐和错综结合起来,才显得更美。”(《略论语言的形式美》)这就说明了语言的对仗整齐和错综变化是相辅相成的。 好的文章总是语句整散交错,结构简繁互用,语气缓急相调节。这样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听起来才能悦耳动听。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林黛玉进贾府”:妙在情感互动的错位脉络
- 下一篇:试论李商隐无题诗之爱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