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诗经·国风》中的自然人性

《诗经》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元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古籍中,向无真伪之争者,几乎只此一部而已。其中的诗篇所跨越的时间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共五六百年;地区则包括号称“十五国风”的今陕、晋、豫、冀、鄂等六个省的全部或部分的广大疆域;内容涉及的范围尤广,除《大雅》三十一篇及《颂》四十篇属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庙堂诗歌,只有历史意义,很少涉及社会风情外,其他《风》诗一百六十篇和《小雅》七十四篇中的一部分,则广泛地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社会生活现实,所谓“饥者歌其实,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便已深深地扎根了。无疑,这不止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性,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民族特点。
    对《诗经》的解读在其产生之后的较短时间内就陆陆续续的开始了。千年来的研究成果中比较著名的有《毛诗郑笺》、《毛诗正义》和宋代大儒朱熹的《诗集传》。朱夫子的研究成果以理学为思想基础,从王道和儒学的角度出发,深深的打上了儒学和政治的烙印,在分析理解时努力赋予《诗经》崇高不可亵渎的地位,因而往往为一些本来很普通、很有大众气息的诗作带去其他的意义,以使其合乎儒家思想要求,服务其政治。在朱熹前的研究者尤以汉代较为突出,然而,汉人说《诗经》时常向《诗》中填塞“实事”。他们不把《诗》作为文学作品来看,说《诗》皆从寻找实事入手,把大多数诗篇与历史上某人某事相牵合,视《诗》叙事言情,如同史书“实录”。比如《小雅·祈父》,汉儒就认为是讥刺周宣王错用祈父,而不得其人。
    我们认为分析文学作品应该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因为一切文学艺术无不来源于生活。诗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也不例外。它也不能够离开现实生活和一定的历史背景,否则就是无源之水,就不能产生反映现实和抒发真情实感的诗。但汉儒说诗,为了达到用《诗》来“经夫妻,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道德功利的目的,常常“以史证诗”,联系具体历史事件来牵强附会,认为《诗》几乎就是当时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记录。这无疑是片面的,错把艺术真实当作历史实录,忽视了《诗》作为文学作品,具有典型性并反映广泛社会生活的特点。
    《尚书·帝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经·关雎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之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朱子《诗集传序》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为作也。”诗歌的创作本就是以情感为基础,情感是诗歌不朽的灵魂。能流传下来的诗歌,绝大部分是因为其真情实感的流露,能引起普遍的共鸣。《诗经》能流传至今,我们相信它经过了乐官等官方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修改、完善。但要肯定的是,《诗经》的流传是因为它引起了大多中华儿女的共鸣。其中一点就是它透过文本表现出的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对人身自由的高度赞扬。
    《诗集传·国风》开篇说到:“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是以诸侯采之以贡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乐官,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从这段叙述中知道,《诗经》的来源和目的非常明确。《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来自于民间,用于统治者考风俗、明得失……既然这样,《诗经》中所采集和编集的就应该是原始的、不加修饰纯民间的文学作品、民间歌谣等等,然而,事实并非这样,《诗经》中的创作方法和语词搭配,一直是后代人望尘莫及的,没有专业文人学士编撰加工是不可能有今天的面貌的。但即使是这样,对于《诗经》的解读还是应该“以本为本”,尽可能还原诗的原始面貌。
    《关雎》是《国风》之始,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它的重要性和对它的评价之高。《史记·外戚世家》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夫妇之际,人到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他们对诗之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也。”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来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爱情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从朱熹开始,大部分对《关雎》的解读都奉行儒学和王道思想,文学一直在为政治服务。在人性呼唤一浪高过一浪的现代社会,当我们回过头去看先贤们的论著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呢?从《诗经》开始,去品味先贤们文学世界里充满人性关怀的诗篇,去感受他们冠于自然人性的呼唤。正因为世界是内在之道的表现,是有秩序的,所以理想的人格就要与天地之造化之道相适应,摆脱包括儒家礼仪在内的束缚与拘羁,厚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情,与这样的天地之美相结合,得到的美感当然要远远超越儒家的中和观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