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吟月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19 普惠英才 佚名 参加讨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苏轼)
《红楼梦》里,刚刚来到大观园的香菱脱离了薛姨妈的管制,像一个初看见风筝的孩子一样对园中的生活心生向往,便央求黛玉教她作诗。对于初学者,所咏之物,应该熟悉而非陌生。于是,黛玉对她说,昨晚的月很好,去作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吧。 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让香菱“茶饭无心,坐卧不定”。最终,这个又名英莲的女孩,在被拐卖十余年后,写下了《红楼梦》诸多诗歌中的一首上品: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笛闻,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中,第一句写月,仿佛诗人直面天际,一泓明月悬于孤天,如冰晶般寒冷;第二句写月光,月光如水银泻地,又随着鸡鸣退却如潮水;第三句写月景,月影下一帆横江,高楼上还有良人守候;最后一句则是月问,诗人固执地问月亮,为何人间充满“爱别离”的苦痛。除了月色,这首诗中还有着声音,砧敲是捣衣声,鸡唱是啼鸣声,秋笛是呜咽,夜倚栏的也未尝没有叹息。由于嫦娥奔月,抛夫远离,月亮成了不能团圆的象征,而诗人向神仙发出的疑问,也正盘旋于笛声,萦绕在高楼。 由古至今,诗人看见月亮,似乎自然生发诗意,林黛玉让香菱以月为诗,也是由于月亮实是一个诗人最为熟悉之景。那么,我们要问的是,当诗人看见月亮的时候,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诗句。无论是旅途匆匆的游子,行走江湖的异客,还是移边戍守的离人,走南闯北的行商,又或者农夫晨起暮归,书生灯下枯坐,他们所看见的,都是同一轮月亮。在此,月亮成了消弭空间的存在,千里之遥,隔山跨海,在明月之下都失去了意义。月亮身处天宫,遥不可及,本象征着最远的距离,但吊诡的是,这一最远的象征却在人间被颠覆了,变成了近在心端的思念,正如白居易所写“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只有杜甫,身处异地,却故意写下“月是故乡明”,仿佛两地之月还有优劣之分。但透过这一任性而温暖的断语,我们看见的仍然是对“千里共婵娟”的渴望。 月亮不仅打破了空间,还消弭了时间。 李白曾在《把酒问月》中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但月亮阴了又晴,缺了又圆,人则向死而生。诗人抬首望月,看到月亮亘古同一,历史则如月畔的浮云流淌。于是,苏轼“哀吾生之须臾”,希望能“抱明月而长终”。更具儒士情怀的刘禹锡,则在《石头城》里感叹朝代更替,“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不过女墙来”,虽然也是千古绝唱,但相比李白、苏轼的人世苍茫之感,却显得有些小家子气。将这一感触描写到极致的,则是号称“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全诗18句,有月之句占了13句之多。张若虚在这首诗中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写道: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将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月亮处于时空的边缘,因而在诗人眼里成了人世的见证者。 最早的吟月诗出自《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亮代替了人看见玉人的手臂上长出的毛茸茸的哀愁。“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在李白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月亮则成了水中的倒影,等待着船桨滑破月。 当然,见证人世的,还有太阳和星辰,但诗人偏爱月亮,因为月亮由黑夜浮现,不比太阳的光芒炽烈,也不像星辰闪烁鬼魅。月光清幽,如水如冰,而人于夜中观月,于清冷中感孤寂,于孤寂中生骄傲,于骄傲中发幽思。淡与稠,痛与乐,喧嚷与沉默,因而成为人世本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传说,这位于月下轻歌曼舞的诗人最终真的投身月亮的怀抱,据五代成书的《唐摭言》记载:“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似乎月亮真的听见了诗仙的邀请,召唤他投入迷离梦境。对此,宋人曾作诗感叹:“当时醉寻波间月,今作寒光万里流。”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丰富的意象之一,诗人赋予了月亮太多的意义,《红楼梦》里,曹雪芹借香菱之手写下的诗歌,所谓月明难团圆,大概也是以之喻示这个女孩的命运。但若是跳脱一切悲欢,月亮又是什么样?不得不说,最懂月的,还是那个一直想着水中捞月的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央巡视”用英语怎么说?
- 下一篇:2015年初中寒假作文范文赏析:漂流瓶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