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归园田居》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陶渊明,一个享誉文坛千年的田园诗人。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他在诗中着力描绘了恬静的田园生活,抒发了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从而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写作素材】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陶渊明的生命,宛如从他的桃花源里吹出的率真自在之风,丰富了中国人文思想的内涵;他的理念,像秋季里一盅温暖的菊花茶,呵开了人们被僵锢的本性,激发出生命的喜悦与尊严。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开国元勋,以日日搬砖健身闻名的大司马陶侃;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当过太守;只是在他八岁、十二岁时,父亲、母亲相继过世,家道中落。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为解决衣食之忧辗转出任鼓泽县令,在职八十天,因不愿束带迎接督邮,留下“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话和印绶,结束了自食其力的艰辛的农业劳动,实践了“宁可枝头抱香死”的菊花一样的诗意人生。
    3、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可是,又有几人能理解他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他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与自己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4、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远洋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开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素材激活】
    1、茫茫仕途,你看透了官场的腐朽险恶
    广阔天地,他尝遍了人间的喜怒哀乐;
    白驹过隙,他走过了生命的黑暗孤寂;
    风雨过后,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
    引两怀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
    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
    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裳
    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桃源梦境
    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南山菊影
    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霞织就的布衣更显高贵
    没了轻车香马,你踩着泪光延伸的路途更觉舒畅
    于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暇成了他的志趣;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勾”的柔情成了他的寄托;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的执著成了他的信念。
    于是——
    陶渊明,他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隐者
    成了一座亘古不变的丰碑。
    2、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得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儿。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拥有了高洁的品质,让菊成为后世正直之士的代名词。
    3、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陶渊明的诗文学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也非常重要。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便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我们熟知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我们熟知他“归隐田园”的志趣;我们熟知他“无拘无束,自然悠闲”的追求,熟知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静心地。“人不能光靠吃米活着”,巴金老先生如是说。“你有两个铜板,请用一枚来买一朵玉兰花”,外国先贤如是说。这一切都表明着一个道理: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是的,为物质而物质那不是人的生活,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除了物质还有精神。追求物质无可厚非,可是莫忘了高尚你的精神。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本真”“淡泊人生”“高洁”“追求”“气节”“尊严”“选择”“放弃与获得”“骨气”“诗意的生活”“志趣”“境界”“节操”“出世”“入世”“政治与文学”等写作话题中。
    如“志趣”“境界”。可如此思考:陶渊明甩掉官袍,挂上官印潇洒转身,从此,仕途与之成为两条平行线,田园成为他躬耕的目的地。一个人的志向,从来只和自己的心境有关。
    又如“追求”“节操”。则可以这样思考:在别人看来,五斗米是一生的目标,可是,陶渊明不愿折下硬硬的腰。他的腰,是为山为水为地里的一草一木弯的。不一样的追求,追求出了高尚的节操。
    再如“出世”“入世”。可如此思考:难道隐居就可以忘掉或摒弃一切世俗吗?也许,那只能是陶公的一个梦境而已。如果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我们总是选择退缩,那么,谁来支撑起我们发展的方向?
    【运用范例】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3、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4、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7、.背负了太多岁月的阴影,真的让他好累。沉溺于过去,也必将让他丧失了现在和未来,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酣眠的午夜,他一个人,随着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乡的小船。月光还是黯淡的,四周还是静谧的。他的衣袖随风飘摇,但此时,他却拥有几分坦然,几分欢喜。全新的生活随着初升的太阳,就要开始了,他与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归享受着田园之乐,他与他们一起品尝着粗茶淡饭,享受着那一分简单无忧的友情以及难得的亲情。
    8、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
    9、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10、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且让我们想像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11、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12、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
    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掬一捧月色,幽然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袖清风,悄然拂醒南山的晨光。透过隽永秀逸的文字,依稀地看到了你的面庞。我和你一样有着田园的向往,于是,在夕阳的余晖下,为你颂下一篇文章。
    你从世代官宦之家走来,有着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梦想;你身为元勋之后,也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你歌颂伯夷叔齐的坚贞不屈,你赞美荆轲的不畏暴强。但怎奈何东晋的苟且偷安,混乱纲常。你穿过东篱的栏栅,认清了斗米中的污浊。本于儒则入世济民,出入佛老则名利皆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于是,你不再怅惘,不再迷茫,你拾起了旧时的理想,归去隐田园,毅然离官场。
    衣袂飘飘,那是你徜徉在田园郊野之上。“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你归来了,带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夙愿,实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黄。三月韶光,常忆花明柳媚;一年好景,最是橘绿橙黄。踏着缤纷的落英,你寻觅桃源之梦境;荷着理秽的花锄,你无惜沾露的衣裳。
    酒香阵阵,那是你醉卧在芍药菊花之旁。“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你归来了。春饮方回,头巾半淹邻舍酒;琼浆才饮,暮春曲水喜流觞。但识琴中趣,无弦又何妨?风飘飘而吹衣,舟遥遥以轻飏;登东皋以舒长啸,临清流而诉衷肠。秋雨潇潇,烂漫黄花铺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五柳先生,你可曾知晓:你的率真、你的闲适、你的淡泊、你的归隐,为后世无数文人为之效仿,你诗中的水色山光以其雅趣恬淡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派的先河,谱写了诗歌史上的辉煌!
    轻轻地,你转过身,走向历史深处,走向属于你静谧的桃花源。你用一生舞一曲淡泊,在缤纷的桃花里,遗留万世芬芳!(《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13、这是很多年以后了。
    村庄还只有一条硬化过的路通往另一条公路。顺着公路往南可以去乡镇,向北可以去县城。从县城又可以去临沂、日照、连云港。更远的地方,就不想去了。
    就在这广阔的乡村,安下身心。
    我会像祖父那样蹲坐在西沙岭的老鹞鹞墩上——像一块石头摞在另一块石头上,看着村庄外一大片一大片起伏的庄稼,黄了又青,青了又黄。装上一袋旱烟,一直看到炊烟四起,暮色苍茫。然后起身,走下老鹞鹞墩,拍去身上的土。属于土地的,最后都要还给土地。
    这时的村庄,点点亮起如豆的灯光,其中有一盏会收留我,温暖我。
    乡村的夜晚,静谧空旷。偶尔路上细碎的脚步声和隐约的谈论,引得四邻的狗叫成一片。狗的叫声在村庄的上空荡漾。月亮一会儿藏在树后,一会儿躲进云里。月光下,村庄的睡眠,踏实而酣畅。所有月光下发生的都是秘密,不要说。
    鸡鸣狗叫的清晨,推开院门,迎来乡村的好空气。我的院落里架着黄瓜和豆角,种着土豆和白菜。就用这些可爱的植物养活我知足的胃。每月逢二和七的日子,去镇上赶集,买来油盐酱醋和粗布衣服。回来的路上,讨一根长长的竹竿,闲暇时用来牧鹅或钓鱼。在乡间的小路上,白鹅是最体面的绅士,一路曲项向天歌。在鹅群嬉戏的溪水边的清早地上,含一根叫不出名字的草,躺在蓑衣上,看天上云飞云走。或者甩出鱼钩,独坐南风中,水波不兴,鱼钩不动,渔人自乐,春钓雨雾来夏钓早,秋钓黄昏来冬钓草。
    我还要在南岭上遍种桃树、杏树、梨树、苹果树、樱桃树,还有香椿树和苦楝树。这些美好的树木,受南岭的阳光和水土的恩泽,有一天会开灼灼的花,结累累的果。就是花果都老去,也还有香椿和苦楝用淡淡的苦香抚慰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啊,因为不能预见未来,才用心耕耘现在。
    南岭脚下的田地里长着憨厚淳朴的花生和红薯,英姿飒爽的玉米和高粱。它们提醒着我时令和农事,让季节在村庄里隐退,节气凸显;让我记住清明谷雨春播,白露秋分收获;记住小暑锄草,二伏种菜……祖先传下来的农谚,纵使过了千年也还灵验。
    最爱乡村的冬季,落了叶子的树,干枝凌乱地定格在屋后村头,让冬天没有边际的萧瑟。参差的屋顶上落满白雪,几只麻雀起起落落,打破银装素裹的沉默。在这样的夜晚煎雪煮茶,围着火炉一边说话儿,一边烤喷香的栗子,用炉火和语言守住温暖,抵抗严寒。
    像大海收留河水,村庄会装下我所有的爱和悲伤。很多年后,一个人风华正茂或者轮廓渐老是多么微小的事。我在那条硬化过的路上走走停停,看山是南岭,水是洙溪,天远在身边,是多么美好的事。
    可这是很多年以后了。(《一个人的山水田园》)
    14、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位东晋诗人有了一种割舍不尽的牵念?我已记不清确切的时间,也许是随着自己人生经历的不断积累,置身于这繁华喧嚣的社会中,时常感觉到一种茫然无措的尴尬时;也许是在许多夜深人静的寂寥处,轻轻梳理自己纷乱的思绪时。想起了陶潜就会想到他行走在乡间的田埂上把酒吟诗、神态怡然的情形,就会想起他那存放了上千年还散发出阵阵幽香的田园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我无数次在头脑中勾画它:悠悠的青山,蓬松的茅棚,灿烂的菊花,松软的竹篱,飘浮的乳雾,归巢的飞鸟,一个老人行走在其中,边摘菊花,边采摘他生命中最真实的梦想。
    这样的画面时常会在我的头脑中闪现。闪现一次,我的疑惑就会增加一分:在终极的精神家园需求和尘世的生存欲望中,我们到底该作怎样的选择?是像陶潜一样归隐山林,还是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也常常充满虚伪的笑容和欺骗的嘴脸,我也偶尔周游在这些虚伪和欺骗中编织着美丽的谎言。然而,当我感到自己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在渐渐失去时,当我感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日渐荒芜时,总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涌上心头.每当这时,我总会静静地想到这位老人。想起他的那些纯朴沉郁的田园诗。
    年轻时的陶潜曾志存高远,希望做一番事业。只是多年的仕宦经历和飘泊生涯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和世情的虚伪。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肯与流俗苟合,最终踏上归隐之路。归隐之后的陶潜创造了一个田园诗的时代。是什么使得这位辞官隐居的愤世者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我认为,正是有了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对人生际遇的豁达与超然、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才使得这位老人的田园诗,就像一蓬幽幽燃烧的火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焕发着独特的光彩。
    我们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所得与所不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到底该坚守什么?放弃什么?该用一种怎样出世的心态来面对我们今天入世的生活?在这样的静夜深处想起陶潜,不仅是因为他用质朴清新、自然简洁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意味深长,玩赏不尽的乡村图景。更重要的是,从他晚年的治学态度和处世风格上,我们能学到一种更深刻的东西。《一蓬幽火话陶潜》
    15、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
    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有多少人又能够理解他离开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情怀?你能够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他明白,一个人无力挽回历史潮流,既然这样,他只有愤然出世。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只有内在心里矛盾,派生出外在的菊花人生。
    于是希望自己入则清闲、自在,忘记一切,超凡脱俗,回归自然;出则兼济贫穷百姓,以文穿透社会,抒写人生情怀。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自己的拼搏中,给了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出乎”的,便是外在的豁达潇洒;“入乎”的,似乎就几近于闲情、雅致。我们常常只看到陶渊明简单的怡然自得、情趣盎然的出乎,却不知,他的思想挣扎、心情苦闷而复杂的入乎。或许有人说他超然,或许有人说他超傻,这些相对他而言并不重要。在陶渊明的眼中,重要的是菊花是其真爱,是他人生的的全部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超凡脱俗的陶渊明,端一盅菊花茶,悠然地品味着他的菊花,“出”世与“入”世的统一!(《菊花人生》)
    16、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定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
    他曾在世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骜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儿,望着涓涓细流的泉水,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世……
    他曾在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
    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舞一曲淡泊,遗万世芬芳》)
    17、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引两怀清风,拂醒南山的曙光\穿过东篱的栏栅,你认清斗米中的昏浊\背负荷月的草锄,你遗忘沾露后的衣裳\踏着落英缤纷,你寻寻觅觅桃源梦境\追着尧舜足迹,你隐隐匿匿南山菊影\没了罗绮华服,你披起晚霞织就的布衣更显高贵\没了轻车香马,你踩着泪光延伸的路途更觉舒畅\勇于放弃\敢于清高\于是你笑了,笑声中你双眸闪亮,眼神滑过一丝哀伤\隐者,不就是一个隐匿疼痛,愿意被遗忘的勇者吗?(《隐者颂》)
    18、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是义与利本是同源之水,若取之得法,则鱼与熊掌可兼得矣。然而,在金钱滚滚的潮流中,我们被霓虹迷乱了眼睛,丢失了心中那把衡量义利的标尺,陷入欲念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唯有把握好毅力的标尺,追求金钱与正义的和谐统一,才能冲破金钱的诱惑,散发出正义的灿烂光辉。
    能明义利之辨者,古人有之。迂腐的儒生高居于庙堂,不识民生疾苦,空谈正义而摒弃利益;卑鄙的小人为金钱所惑,一味追求利益而抛却正义。然而,学富五车不能满足物质的需要,家财万贯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唯有明辨义利,才能实现正义与利益的完美融合,才能走向完美高尚的新境界。
    昔有陶朱公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天下,成为一代富豪,却能舍却万贯家财,扶危济困,终成一代豪侠,为世人所敬仰。而晋之石崇盘剥布衣,富甲天下,沉香铺地,龙涎照明,可谓享尽人间极乐。然其树太招风,无尽的财富最终给他埋下无穷的祸患,以致身败名裂,尸骨不存。只有义利合一,才能避开祸患的悬崖,才能让财富造福于天下;只有明义利之辨,才能让金钱凭借正义的力量,铸造出内心的安逸和物质的富足。
    明义利之辨,必先修身正心。颜回居于陋巷之中,箪食瓢饮,亦能自得其乐;梭罗居于湖畔之上,一泓净水,便是心灵充实的源泉;陶潜居于东篱之间,浊酒一杯,便能幻化出无穷的诗意。我们虽居于尘世樊笼,不能在世外桃源中自得其乐,但亦能修身正心,脱俗于尘网之中,做都市中的隐者。然而野马若无缰绳的羁绊,终究会走失方向。单纯凭借人们心灵的自觉便想走到义利合一的境界,只能是痴人说梦。明定律例,让不义之利无处可图,让义利合一有了制度的保障,方为治世之术。
    明义利之辨,非空谈可得之,明辨大道,行于自身,行于自身。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让义利和谐统一,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义利之辨》)
    19、像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无怨,便呈现出一个田园隐士。官场浑浊黑暗,诗人出污泥而不染,看清了官场的面目,愤然拂袖而去,带着满腔的热情,举锄于田园荒陌之间,把一颗纯洁无瑕之心毫不保留地交给了大自然,因为在诗人的眼中它永远清澈、和谐,他所求者,只是无愧于心。(《只求无愧于心》)
    20、问心无愧让你收获坦然的心境。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虽然要为了生活而“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但是,他可以收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之乐。
    若陶渊明和同僚们一样偷食民脂民膏,那么,他的确可以安享荣华富贵。但是荣华富贵就是幸福吗?不,绝不是,他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若陶渊明与同僚们同流合污,那么,他只能成为一个虽然富有却被人们唾弃的县官,又怎能享受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更何谈无愧于心的坦然?
    不为五斗米折腰,让陶渊明收获了怡然自得,更让他收获了坦然的心境。(《问心无愧》)
    21、从一开始,陶渊明就不能适应现实世界。他不能适应——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乱世,在那样的一个生存环境中,他除了选择自己,他又不能获得其它更多的选择。于是,他选择了自己的拒绝。拒绝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权利。陶渊明拒绝了一个物质的世界,拒绝了一个他所不喜欢的世界,把自己的立足点落在了自己内心的田园。我们需要改天换地的英雄,我们也需要滋润灵魂的诗人。要知道,有时给予也是一种强加的苦难,比如,在鸟儿的翅膀上系上黄金。陶渊明重新回到他热爱的大地。他一只手阻挡着飘忽不定的冷风——因为那些形形色色的冷风总是透过生活脆弱的窗户纸吹熄他内心的烛火。又用另一只沾满泥土的手写诗,抚摸春天挂满露珠的湿漉漉的身子。(《陶渊明的拒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