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古尺为何越变越长

谈到尺,我想,这是我们大家在所熟悉不过的了。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尺都是无所不见的,而它便是一种长度单位。在这里,我要谈的是中国古代的尺。
    要说中国古代的尺,首先得从“度量衡”开始。度,即长度,由于和生活密切相关,自人类有始就出现了,原始人布指为寸,布掌为尺,舒肘为丈,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才使度量衡第一次在我国最大范围内实现了统一。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取自然物,如人体、丝毛、谷物等;第二类取人造物,如圭璧、货币等;第三类取自然现象,如乐律、水、金属等。
    尺作为度的单位,在中国古代每个时期都是不同的,在不同地方也有所不同,它都是只能在相对的时期和一定的地域形成统一。中国古代度量长度的尺,最早见于商代,传世商尺约合今16~17厘米。东周尺以相传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铜尺与“商鞅量尺”互为佐证,可知一尺长约23厘米左右。西汉尺今出土有8支,实测其长度均在23~23.6厘米之间,平均每尺长23.2厘米。新莽尺根据各方面材料综合分析,每尺长约23.1厘米。流传至今的东汉尺甚多,仅出土的就有40余支,形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鸟兽纹铜尺;第二,几何纹铜尺;第三,以圆圈为尺星的骨、牙尺。实测东汉尺长度误差不大,除去因稍残而减短的几支外,其余均在23~24厘米之间,平均长23.4厘米。
    汉以后铜质尺明显减少,多被骨、木质尺代替。这期间尺的形制单一,不饰各种花纹,当是民间实用的器具,较之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线分度的准确。尺长略有增长,约在24~24.5厘米之间。南北朝留存的尺甚少。根据李淳风《十五等尺》记载,可知南朝每尺约在24.5~25厘米之间;北朝尺度有较大的增长,后魏前尺27.8厘米、中尺28厘米、后尺29.9厘米不等。以所见南北朝时期实物互为佐证,可知南朝尺确短于北朝,尺长约25厘米,南朝后期则增长至30厘米以上。
    隋代采用南朝已增长的度量衡量值作为统一的基础,尺长在30厘米左右。唐朝留存至今的各种尺近50支,以刻花铜尺和拨镂牙尺为主。刻花尺(包括木质和铁质)多为民间日常用尺,拨镂牙尺则是朝廷在中和节之时馈赠给大臣和各国使臣的礼品,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拨镂牙尺今日本藏有6支。唐尺长度多在29~30厘米之间。
    宋代沿袭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来征收布帛之用,故又称为三司布帛尺,每尺长约31.6厘米。据明世子朱载堉《律吕精义》所记,明尺分为三种:第一,钞尺,即裁衣尺,与宝钞纸外齐(长34厘米);第二,曲尺,即营造尺,与宝钞墨边外齐(长32厘米);第三,宝源局铜尺,即量地尺,比宝钞墨边长,比宝钞纸边短,当衣尺之九寸六分(长32.6厘米)。传世的嘉靖牙尺,所刻线纹精密,每尺长32厘米,当是明朝官定的标准尺度。
    清代的营造尺长32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康熙御制”铭残牙尺,每寸合3.2厘米,与紫金山天文台铜景表尺上的清营造尺长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合1.1111营造尺,等于35.5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清牙雕裁衣尺,正面等分10寸,背面刻山水、人物、树木、屋宇,刻工极精。
    中国尺度的演变,自秦汉以来,屡增无减。秦始皇统一天下度量衡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经过各朝演变,至明代时增至32厘米,清代甚至出
    现了长达35.55厘米的尺。从不同朝代的尺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尺所表示的长度大致是越来越长的,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尺所表示的长度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变长?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国内很多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但是直到今天,也没有谁的观点被大家都所认同。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尺变长的原因这个问题,它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尺所表示的长度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变长这个问题,它绝非仅仅一两个方面的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而形成,这其中问题的根本原因便是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之改变,社会形态、经济和政治形态不断发生改变,被人类所破坏的自然形态也不断发生改变,而人的思想意识也随着社会和自然的变化在不断改变,这是历史发展演变的必然过程。
    因此,围绕着生产力发展这条弦,来探索中国古代的尺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长的原因。
    第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使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在不断发生改变。传世和出土的古尺,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骨尺和象牙尺为最早,分别长16.9和15.8厘米,刻十寸,每寸刻十分,说明我国在三千多年以前,长度记量就採用了先进的十进位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洛阳金村东周墓中曾出土过一件铜尺,正背两面无刻度,仅在一侧刻十寸,据实测尺长23.1厘米。这件铜尺后被美国人福开森购得,福开森在他写的《得周尺记》中说:“其形如西域所出之木简,一端有孔,可以系绳,分寸刻于其侧,惟第寸有分,其馀寸无之,当五寸之处,并刻交午线。”此尺后被福开森赠给金陵大学保存。汉尺出土较多,以种类分,有铜尺、象牙尺、石尺、木尺、骨尺、漆尺、鎏金刻花尺、铁尺等,甚至还有玉尺。出土的汉尺中,木尺数量最多,但大多数都残损不全。汉承秦製,出土的60余支汉尺长度一般在23到23.7厘米之间。其中以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银铁尺为最精,该尺长23.2厘米,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边第三寸内为三等分,第五寸内为五等分,第七寸内为七等分,第九寸内为九等分。东汉尺形製以几何纹、鸟兽纹为代表,以纹饰分割寸格。此外还有鎏金铜尺、彩绘骨尺、龙凤纹铜尺、竹尺、木尺等,其中竹、木尺多出于新疆、甘肃、广西等地。
    由于人们使用的度量工具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建造工具所使用的原料不同,而受原料和技术限制,随着原料的改变和技术的提高,导致其成为尺变长的原因之一。例如,像牙尺和木尺,象牙稀有而且长度有限,而木料却十分丰富且长度不受限,象牙尺必然所表示的长度要短一些,而木尺所表示的长度就会比象牙尺更长一些,以更加方便使用。
    第二,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在中国古代,随着朝代的更迭,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不断进步的,而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以前的尺因为已经不适合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必然有意识的增加尺所表示的长度,而不是缩短尺所表示的长度。例如,在以前一小时能织出1米长的布,而现在因为技术的提高,能在一小时就织出2米长的布,如果现在再使用以前的尺来量布的长度时就会显得更加麻烦一些,而使用现在增长了的尺就没以前麻烦了。
    第三,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而社会是由人来构成的,生活在社会中得人也离不开
    这个社会,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不得不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社会。例如,在以前一米布可以换10斤粮食,由于织布技术的提高,现在在单位时间内织出的布要比以前多出一倍,因而现在要两米布才能换10斤粮食,意思就是现在的2米布大概相当于以前的1米布,这个差别变化就会导致现在1米的长度比以前1米的长度要长些。
    第四,政治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古代,不管是哪一个朝代,政府都是竭力控制百姓,以便统治他们。而控制百姓主要是依靠各种杂税。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是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政府也会相应地更多地压榨百姓,于是他们会收更多的税。由于度量衡标准是受政府控制,他们便会用增加度量单位长度这种间接性的方法来收更多的税。这样可以让百姓更容易接受,也满足政府的利益,那些贪官污吏也会得到更大的收获。
    第五,为迎合自然形态变化的需要。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因此受大自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甚至决定一个朝代的兴亡。例如,有一个部落以前是以打猎为生的,但由于大自然的变化,导致没有猎物,于是他们不得不改为种地为生。以前打到的猎物少,而现在种出的粮食多,收获的东西也完全不一样,为了适应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增加度量衡标准单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