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现代阅读文解题技巧(六)


    六、把握文章结构
    
    11. 从分类标准开窍
    [开窍门路]分析文章层次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把握文章层次,首先应了解文章层次结构与客观事、客观事理的内部联系有关,一般说来,文章层次结构与客观事物、客观事理的内部联系有关,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与作者组织全篇的思路有关,这三者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其次我们应该知道,划分层次无非就是分类,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类的分开来,这其中关键在于确定分类标准,而赏用作段落分类标准的有时间、空间、对象、内容角度、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表达方式等等。而文章往往是根据所写对象本身的特征来确定、安排文章层次的,因此我们阅读时也应从文章所写的对象特征找到分类标准,如记叙文用时间、空间作为顺序,表现在语词上是出现表时间的年月日、晨午夜和时分秒等,出现表空间的词语前后左右、上中下、内外等,记叙文还常以人或事件作为分类标准。说明文则以所介绍对象的客观实际及内在规律作为划分层次的标准,如"名胜"就以空间为标准,"制作"就以过程为标准。议论文往往以逻辑层次作为分类标准,或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式结构,或采用总分总的模式结构,或采用层进式的纵式结构,表现在语词上常有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等等。
    [开窍示例]199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27题
    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经给了标号,请根据该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附原文: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到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
    a句以"我"的惊叹作为总起,单独划为一层;b、c两句都是描述物-墓地,合为一层;d~h几句都是谈人,叙述有关托翁的事情,合为一层。这段文字是根据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为三层的。
    再举一例,给下面文段划分层次。
    香稻也是稻家族中的明珠。①江永香稻以其隽永的芒香,独特的风味而闻明于世。②然而江永香稻只限于江永县源口乡那几亩田,倘移别处,则香味丧失殆尽。③而且香稻只能一年一熟,亩产不过百来斤。④从1974年起,我国开始香稻试验研究。⑤几经失败后,终于找到了一棵具有香味、早熟矮杆的植株,把她请到温室后,居然"生儿肓女"了。⑥经过十年的迟中选早,高中选矮,终于培养出一个不择土质,具有香味,适合南方栽培的早熟品种,这就是"涟香一号"。⑦先后在不同的田块中试种,均获成功,亩产达千余斤。⑧
    这个段落其实是根据事件--改造香稻,来划分层次的,①~④句是改造前的情况,合为一层;⑤~⑧句是改造后的情况,合为一层。
    [开窍练习]1.1995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24题。
    第一自然段由四句话组成,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在下面的标记符号中表示。
    ①②③④
    ①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②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③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④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解题思路:此题是根据内容侧重来分的,①②③句说的是叶圣陶的观点,④句说的是人们对之的认识,因而应在③与④句之间分开。)
    2.对下文句子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①书中作家们的青少年时代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生活阅历丰富,而且都经历过坎坷和曲折,经受过生活的磨难。②出身贫苦的是如此,譬如安徒生和高尔基,他们从小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尝遍了生活辛酸苦辣的滋味。③即便是贵族和有钱之家出身的也不例外,譬如泰戈尔和巴尔扎克,在封闭古板的环境中,他们被孤独和怅惘煎熬过,折磨过。④生活的磨难,没有磨去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爱心,他们怀着满腔的爱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且把这种观察和体验倾注到笔端,形成了他们的作品。⑤这些作家的作品,无不流露出对生命、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炽热的爱,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⑥一个好作家,必须热爱生活,直面人生,并且应该是生活的强者。
    (解题思路:本题应选A项,①②③句说的是作家经受过磨难,④⑤句说作家们对此的态度,第⑥句是小结。)
    
    12、 从分层次开窍
    [开窍门路]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其实大脑也在同时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之后,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己,分层次是基础,也是关键。层次划分不准确,归纳大意无法准确;层次划分准确了,归纳大意错不到哪里去。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第二种,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第三种,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取哪种形式,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第三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开窍示例]给下面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每层大意不超过10个字)
    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①比如研究太阳宣传部、恒星内部。②人去不了,怎么研究?③一是研究可见光,把可见的星光分成光谱,把不同频段的光摄下来进行研究。④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Χ光,波长更短Υ射线等。⑤这么一研究就发现天上可是热闹--到处是外星的爆发,一颗星爆发像氢弹爆炸一样。⑥一个爆发的过程是一两个月、几个月。⑦中国古书上有所谓客星,实际上就是星星的爆发。⑧爆发时亮了,就看得见,天上来?quot;客人";过一段时间爆发过程结束,看不见了,就以为是"客人"走了。⑨
    这个文段是根据对象的逻辑过程来分层次的:①~②句是说研究什么合为一层;③~⑤句是说怎么研究合为一层;⑥~⑨句是说结果怎样合为一层。各层大意分别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天文学的研究方法,天文学的研究结果。
    [开窍练习]1.给下面文段划分层次并概述各层大意。
    ①这样,时间变了,平时的早中晚划分也变了。②我一向认为透明和黄昏是安静的。③在这儿,在这座水杉林里,整天都很安静。④鸟在朦胧的光影中飞动,在片片阳光里穿梭,像点点火花,却很少喧哗。⑤脚下是一片积累了两千多年的针叶铺成的垫子。⑥在这厚实的绒毯上听不见脚步声,我在这儿有一种远离尘世的隐居感。⑦在这儿人们都凝神屏气不敢说话,深怕惊扰了什么--怕惊扰了什么呢?⑧我从孩提时代起,就觉得树林里有某种东西在活动--某种我所不理解的东西,⑨这似乎淡忘的感觉立即回到我的心里。
    (解题思路:这个文段虽是记叙文,但也是遵守逻辑规律来安排的。文段可以说是总分结构模式,第①句总说随着时间变化,早中晚划分也相应变化。第②~⑥句是分说部分的第一个层次,具体叙说物变了,整天都很安静。第⑦~⑨句是分说部分的第二个层次,是写人的情况,人在这个环境里的感受。)
    2.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⑴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⑵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⑶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⑷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⑸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⑹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quot;钒"的机会。⑺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⑻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元素"溴"失之交臂。⑼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⑾这句话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解题思路:这是一段议论文,第⑴~⑶句话为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正面对论点进行阐释;第⑷~⑼句话为一层,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第⑽句、第⑾句是第三层,引钱学森的话论证论点。)
    3.给下列文段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①这样多的书刊,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掌握它,要找到一部自己需要的书,岂不是大海捞针吗?②为了查找方便,就需要编制图书目录。③一般图书馆或资料室都具有各种卡片箱,里面盛着目录卡片(分类卡片、书名卡片、著者卡片),供人查找。④不过,这只是图书目录的一种形式,人们称它为"卡片式目录"。⑤另外还有编成书本形式的,人们称它?quot;书本式目录"或"簿式目录"。⑥这种书目便于流传、翻阅和保存,所以应用的范围更广泛。
    (解题思路:这是一段说明文。第①②句为一层,是总说为了查找方便,需要编制书目;③④句为一层,简介"卡片式目录";⑤⑥句为一层,简介"书本式目录"。)
    
    13.从分类和总说句开窍
    [开窍门路]现代文阅读测试中有一种重组结构的题型,这种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要求将若干句话按一定标准重新组织,构成有机的文段。也能检测学生对文段语脉把握的情况。往往给出的几句话原属于一个文段,但层次关系被打乱了,需调整复原为一个有中心句、句与句之间应该体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句群。这种题目看起来似乎很难下手,其实它本身遵循的也是文章结构的内在逻辑,基于这点去解题也不难,其解题步骤是先分类,化多为少,也就化繁为简,然后再逐层解决,确定它们的组合标准,依次排列。此外找出中心句也是有效办法,中心句的语义顺序,往往决定了文段中的其他语句的先后顺序。
    [开窍示例]将下面10句话组成语气连贯的语段。
    ①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②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和必要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
    ③指挥员构成判断。
    ④指挥员作出计划。
    ⑤指挥员下定决心。
    ⑥指挥员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
    ⑦指挥员将自己方面情况加上去。
    ⑧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
    ⑨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
    ⑩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
    以上10句话其实包括两个层次,①⑦句是具体阐述,⑧⑩句是概括性的总说;显然⑧⑩句应放在前面,而①⑦句应放在后面。接着再考虑每一句话的先后顺序:第一层是强调结果的反向顺序,应为⑩⑨⑧;第二层次则是按正向过程顺序来说,由敌而我,加以对比,先判断后下决心,最后作出计划。因而应该是:②⑦⑥③⑤④①,①句是结句,故放在最后。
    再举一例:199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
    下面七句话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A.③①④⑦⑥②⑤  B.⑤③①④②⑦⑥
    C.②①④③⑤⑥⑦  D.①④②⑦⑥⑤③
    ①按照巴甫洛夫学说的理论,睡眠是大脑皮层甚至某些低位部分的一种全面性的抑制。
    ②如果睡眠还较浅,大脑里的抑制过程还不全面彻底,剩下了兴奋点继续活动,梦境就要产生。
    ③梦是在睡眠时产生的,熟睡却不会做梦,所以梦是睡眠还较浅的产物。
    ④这种抑制过程如果很深很透,人的思维活动就停止了,外在一般强度的声、色刺激也不能感知,这就是熟睡,这时候不会做梦。
    ⑤现代生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梦有了更多的了解。
    ⑥又由于大脑皮层大部分处于抑制状态,而这些孤立的兴奋点缺乏有逻辑的联系,这就构成了梦境的荒诞性。
    ⑦引起这些兴奋点活动的因素,大多与从前感知过的刺激痕迹有关,因而梦境是与日常生活有关联的,不是神秘的。
    句⑤起过渡、引导作用,由人们对梦的了解引出关于梦的介绍,因而应为第一句;句③事实上是个中心句,起总说作用,下面围绕这一句来按排,这句应为第二句;句①开始具体阐述,根据谁的理论应放在前面,所以这句应为第三句;句④开头的"这种抑制过程"紧扣句①结尾的"抑制",所以应为第四句。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句③这个中心句,顺序就很清楚了。句③有三个分句,句①解释第一个分句,句④解释第二个分句,句②解释第三个分句,中心句的语义顺序决定了句子的先后顺序,所以句②应为第五句。句⑦开头"引起这些兴奋点"紧扣句末尾的"兴奋点",所以应为第六句。句⑥的"又"紧承句⑦,所以应为第七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