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物理 > 九年级 > 同步阅读 >

电话趣史


    电话趣史
    湖北省枣阳市兴隆二中 谢江涛
    一、电话的发明
    在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楼的门上,钉着一块青铜版子,上面用醒目的金字写着:“1875年6月2日,电话在这里诞生。”
    电话发明前,电报已经发明了,但电报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传达简单的信息,而且要译码,很不方便。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沃森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沃森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 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贝尔和沃森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沃森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这里来!” 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沃森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
    
    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1877年,也就是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和纽约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两地相距300公里。也就在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一年之内,贝尔共安装了230部电话,建立了贝尔电话公司,这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前身。
    二、电话的发明权之争
    从19世纪50年代起,就有一批科学家受电报发明的启发,开始了用电传送声音的研究。在这批人中,有美国人贝尔、格雷、爱迪生、法拉,德国人李斯,法国人波塞尔,意大利人墨西等。
    贝尔在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权是1876年2月14日;而就是他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格雷的人也走进专利局,也申请电话专利权。其实,与贝尔并肩而行的还有一个人叫格雷,格雷也在这一天申请专利权,时间先后仅差两小时。格雷的原理是利用送话器内部液体的电阻变化,而受话器则与贝尔的完全相同。翌年,即1877年,爱迪生又取得了发明碳粒送话器的专利。三者间专利之争错综复杂,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买下了格雷和爱迪生的专利权,与贝尔的电话公司对抗。
    
    长时期专利之争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一项协议,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完全承认贝尔的专利权,从此不再染指电话业,交换条件是17年之内分享贝尔电话公司收入的20%。
    2002年6月1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表决,推翻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历史,承认梅乌奇是发明电话的第一人。梅乌奇是一位贫穷的佛罗伦萨移民。19世纪30年代,他移居古巴。在研究用电击法治病的过程中,他发现声音能以电脉冲的形式沿着铜线传播。他在1850年移居纽约后继续这项研究,并制作出电话的原型。1860年,他公开展示了这套装置。当时纽约的意大利文报纸报道了这一消息。
    但梅乌奇穷困潦倒,以至拿不出250美元为自己的“有声电报机”申请专利。后来,他把一台样机和记录有关技术细节的资料寄给了西方联合电报公司;1876年,曾经与梅乌奇共用一间实验室的贝尔申请了电话发明专利,并与西方联合电报公司签订了一项获利丰厚的合同。
    
    随后,梅乌奇对贝尔提出起诉,就在有胜诉可能的时候,命运多舛的梅乌奇却与世长辞,诉讼也随之终止,这一年是1889年。就这样,这场电话发明权之争便成为一桩历史悬案,百年后又为人们所重新提起。
    在美国众议院作出决议之后,加拿大众议院很快也作了一项决议,重申贝尔是电话发明人,以此来反击美国众议院。看来电话发明权之争一时还难以平息。
    三、中国最早的电话在上海
    贝尔发明的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电话的英文名称叫Telephone,当时上海人翻译为“德律风”,故洋泾浜英语把电话读作“德律风”。两年后,电话很快传到了上海。不过那时是把它作为一种“赚钱的工具”。据资料,当时有两个外国人带了几部电话机到上海“淘金”,每天在小东门外的十六铺闹市区,架起了两部可以对讲的电话机,在人群熙熙攘攘的街头招徕顾客。谁有兴趣,只要花36枚铜板,两个人即可在两头拿起电话机的话筒互相交谈,令行人眼界大开。
    
    上海《申报》曾连续向广大读者报道,介绍电话知识。于1878年8月22日还专门刊文,介绍“德律风”的奇妙,曰:“德律风者,系西人新创之器,用时将铁线一接,在其讲话器一端说话远近皆可传声,其极远者可至数千里之外……”J司年10月1日再次刊文,日:“西人制造传语之器,现在又得一新法,从线端耳边听所传之语,其声音较前更大……如遇客商欲与银行等传言,只要先向线端报知公司,将线与线头接牢,然后各在线端问答,听得明白,如同面晤。”可见,当年的上海《申报》,在向国人介绍新知识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881年(清光绪七年)夏,丹麦商人在上海开设大北电报公司。他向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提山申请,要求经营两租界内的电话通讯业务;同年11月,经同意,签约、创办电话交换局。1882年2月21日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7号开出了第一个电话交换局。上海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电话的城市之一。大北公司创办的电话交换局成立后,在局内安装了一部电话人工交换机,在两租界竖电杆、架电话线、征求电话用户,第一批用户达30户,开始用电话接洽业务,使上海的通讯上了一个新台阶。
    
    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0月,因循守旧的清地方政府,始在华界大东门外新码头里街设立上海市内电话局,沿街也竖杆架线,征求用户,首批多达97家。但是租界内的电话局长期控制在外商之手,故华界南市与租界不能直接互通电话,要靠人工转接,长达70年之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全市调整布局,更新设备,统一全市网络,所有电话才得以互通直拨。进入上世纪末,上海市电话改为8位数号码后,电话已基木普及到城乡每户家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