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生物 > 八年级下册 > 课外阅读 >

罕见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


    罕见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
    ──凌源中国水生蜥
    张宝堃
    
    地质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长颈水生爬行动物在2亿2千万年前就绝灭了。可是,在它们“绝灭”9 000万年之后的地层中,竟然又发现了这类动物的化石,这实在给古生物学家们带来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去年8月,北京自然博物馆征集到一件罕见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看着这块化石,科技人员惊呆了,好像发现了活着的恐龙一样振奋人心!多么熟悉的身影,似曾相识。乍一看与幻龙的形态相似,可是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幻龙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就告别了地球,可这件化石却发现在距今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的地层中。它们的时间相差了9千万年左右。要知道,恐龙离我们只有6千5百万年的时间啊!从骨骼结构来看,它们与幻龙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给它起了个新名字──凌源中国水生蜥(拉丁文是Sinohydrosaurus ingyuanensis)。长长的名字怪绕嘴的,但它是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定的“双名法”命名的。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可以起新名字,必须是以前没有发现过的,或是和以前发现过的有不同的特点才行。因为这是个新种、新属,所以起了“中国水生蜥”做为新属名,用“凌源”地名做为新的种本名(通常人们俗称种名)。
    凌源中国水生蜥属于鳞龙类中的有鳞目,这里顺便解释一下什么是鳞龙类。爬行动物的分类是根据头骨上眼眶后面的颞孔的有无、数量和位置来划分的,分为无孔类、下孔类、双孔类和上孔类“四大家族”,鳞龙类属于双孔类中的一大类。恐龙也属于双孔类,但它们不属于鳞龙类而属于初龙类。双孔类家族仅有两大类,就是鳞龙类和初龙类。由此看来,凌源中国水生蜥与恐龙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比较远,倒是与蛇和蜥蜴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估计是现在生存于热带的巨蜥的祖先类型。
    凌源中国水生蜥属于近年来新命名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一员。我国辽宁省西部因为化石丰富、门类众多、保存精美,而被誉为不可多得的中生代生物“化石宝库”。“热河”曾经是我国的一个省,50年代撤销,将西部划归河北省,东部划归辽宁省。今天的辽西,正是“热河生物群”的发祥地。
    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的凌源中国水生蜥标本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第一次发现的。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辽西地区相继发现了一系列使世界古生物学界震惊的中生代古生物化石,如198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在辽西地区发现了我国第一枚中生代鸟类化石──“三塔中国鸟”,引起了世界各国古脊椎动物学家的极大兴趣。继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连海教授又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圣贤孔子鸟”化石,动摇了德国始祖鸟是鸟类祖先的传统认识。进入90年代,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季强教授又发现并命名了“中华龙鸟”即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和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们所称的“带毛的恐龙”;两栖类、各门类的无脊椎动物以及孢粉和古植物化石,使辽西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凌源中国水生蜥的发现人是凌源县的两位农民──徐红林和徐占新,他们不辞劳苦,长途跋涉把挖到的化石送到了北京的博物馆,为热河生物群古爬行动物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看着这块珍贵的化石,我们似乎来到了1.3亿年前中生代的一片淡水湖泊的岸边。在这淡水湖泊中,生活着一种头小、嘴尖、脖子长、尾巴长的爬行动物。它个头不大,只有1米多长,背上长着一对对的骨板。它的嘴里长着细小尖锐的牙齿;背上的骨板犹如盾牌,保护着自身的安全;四只脚上的爪比较发达,但各趾之间没有游泳用的蹼,所以它的游泳能力不强,大概只能潜在水底爬行,偶尔也在水中滑行一段,还要不时游到水面呼吸新鲜空气;长长的尾巴妨碍了它爬行的速度,过长的脖子和现存的蜥蜴有很大区别。这只水生蜥在水中机敏地寻找着猎物,周围的小鱼(狼鳍鱼)自由自在地游动着,老练的水生蜥一声不响地尾随其后,向美味佳肴猛扑过去,扰乱了水中的平静,惊跑了周围的鱼虾。大自然为我们凝固了史前世界的精采瞬间……
    那么,这只水生蜥是怎么葬身水底、变成化石的呢?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考察了辽西地区,推断包括这只水生蜥在内的许多生物,是被突发性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覆盖的。大约在1亿3千万年前的某一天,在辽西地区某一处浅水湖泊中,一只水生蜥安闲地生活在那里。突然,山崩地裂一声巨响,附近的一座火山猛烈爆发,大量的火山灰铺天盖地而来,掩埋了它和周围的一切……火山灰沉积在湖泊中,形成一套含火山灰的河湖相沉积地层。今天我们可以从化石上清晰地看到,这只水生蜥正歪着头,扭着长长的脖子躺在那里,在腹部和尾部有几条狼鳍鱼和它同时丧生,最令人惊奇的是在它吻部的前方不足1厘米的地方有一条即将到口的狼鳍鱼,也许在火山爆发的那一刻它正扑向小鱼。亿万年以后,它们的骨骼又一起变成了化石。远古时代这段真实的故事用特殊的文字──化石,记载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然而更令人兴奋的是1999年初,北京自然博物馆又征集到两件水生蜥的化石,它和凌源中国水生蜥的产地、层位都一样。不但化石保存完整,而且形态特征也相同,只是个体小,只有十几厘米长,一看就知道是凌源中国水生蜥的幼年个体。可惜的是,小小年纪就被火山灰掩埋而葬身湖底,直到今天才重见天日。今天这两代水生蜥已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动物展厅定居落户,每天迎接大量的观众参观,默默地为人们讲述亿万年前的经历。
    辽西热河生物群的研究正在紧锣密鼓中进行,古脊推动物学的专家、学者和同行,都力图利用各自研究的化石为热河生物群谱写科学研究的新篇章。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结束了百年来始祖鸟对早期鸟类研究的一统天下,凌源中国水生蜥成年及幼年个体化石的发现,又将为部分生物门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可靠的实证。进一步研究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陆相生物化石,探索陆相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已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