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例文:说“绰号”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6:11:15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短评”例文:说“绰号” 房皓 前不久,《解放军报》刊载了一位青年战士的信。信中战士诉说了自己由于身材矮小,被别的同志称为“跳蚤”而不胜苦恼的心情,呼吁舆论予以批评制止。何以如此?我看大抵是因为这样的绰号含有讥讽、蔑视之意,而无尊重和爱护之情。 送人绰号之风,目前在部分中学生中颇为盛行。有的人认为,赠绰号既可以加深交情,又可增添生活情趣;有的人则认为这样既不文明礼貌,又影响团结。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其实又都过于绝对化。 赐人绰号,古来有之。《水浒》中的英雄人物,几乎人人都有绰号。宋江号称“及时雨”,李逵唤作“黑旋风”,鲁智深名曰“花和尚”,还有“豹子头”林冲、“浪里白条”张顺等等。这些绰号大都概括了这些人物的主要特征,不但无损其形象,反而脍炙人口,留传于世。 如今在我们学生当中,也常可听到像“胖墩”“大炮”“作家”等等一类的称呼,亦即绰号。它分别反映了某些学生的外形、性格、爱好等特点。它包含着一种亲切感,体现了在集体当中一种融洽的关系,呼者有情,闻者惬意。而另一些同学,则以取笑他人为快,常送人一些带讥讽意味的绰号。比如,人家矮胖一点,就称作“水缸”或“炮弹”;瘦长一些,就叫作“打枣杆”或“电线杆”!门牙大一点,就名曰“大板牙”。这些绰号难免伤害对方,妨碍团结。上述那位战士为绰号“跳蚤”而深感不满,原因就在这里。 绰号有褒有贬,起绰号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教养、心理素质,乃至伦理道德等问题。在这里,不妨借用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送人以绰号,应慎之又慎,切忌随意性。我以为有益于友谊,有利于团结的绰号,用一用亦未尝不可。但必须看对象,大凡长辈、老师,或者性格内向的男女同学,尤其是女同学,或褒或贬,一律以不起绰号为好。另外还要分场合、时间,即使是关系密切的同辈或小辈,在正式、庄重的场合,千万不要称呼其绰号或即兴送人绰号。 可见绰号之赠与不赠、称与不称,须看对象、视场合而定,做到言谈得体、举止文明。否则将会使人窘迫,惹人恼怒,既有伤于人亦有损于己,于文明礼貌更是相去甚远。这也就难怪那位青年战士要诉诸报端了。 (摘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