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3:11:38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庙号 庙号也是一种死后的称谓,但与谥号有所不同。庙,繁体作“廟”,从广(yǎn),朝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说文解字》:“庙,尊祖貌也。”(祖貌,祖先的形貌)指放置先祖牌位以供祭祀的宗庙(把供奉神佛的地方称作庙是后来的事)。据说周代以前,天子有五庙,中为始祖庙,左右分列父、祖父、曾祖、高祖(称作“四亲”)四庙,称为亲庙。至周代,以稷为始祖,以为文王、武王乃有德之王,创业功高,又加二庙,成为七庙。古代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所以《礼记·王制》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后“七祖”又成了王朝的代称,汉贾谊《过秦论》就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样的话。 宗庙为祭祖之所,而帝王的宗庙中立室奉祀的祖先又非止一个,这样就存在一个位次和称谓问题。位次的安排依祖先的世序而定(所谓左昭右穆),另外还需要追尊以特立的名号,这就是庙号,如某祖、某宗之类。 宋高承《事物纪原》认为,庙号的设立“备于商人”,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亲,汉以后历代相沿。庙号由两个字构成,在一个字的后面再加上“祖”字或“宗”字,如汉高祖、唐玄宗。庙号用字和谥号比较起来,有两点不同:一、用的字少。二、所用均为褒扬之词,既没有“平”,更没有“恶”。以明代皇帝为例,十五个皇帝(惠帝朱允炆无庙号,不计在内)的庙号依次是: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从庙号前一个字的内容看,有表示开国之君奠定基业的,如高祖、太祖(太表次位次在前,太字的字义分析见年号一节);表示绍继大统的,如世宗、中宗;更多的是歌功颂德,如睿、德、穆、威、肃、神、英、仁这样一些字。庙号的第二个字是祖或宗。祖,甲骨文作“”,是“俎”的初文,是古代祭祀时用来放牺牲的一种礼器,甲骨文、金文用作祖先的“祖”,后加“示”写作“祖”。《说文解字》:“祖,始庙也。”指奉祀先祖的宗庙,又指祖先,在庙号中常指开国君主,取起始的意思。《穀梁传·僖公十五年》:“始封必为祖。”《史记·孝文本纪》:“始取天下者为祖。”如汉高祖、宋太祖。宗,甲骨文作“”,外面是房子,房中是神主,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尊祖庙”,也指祖先,与祖并称,所以有“列祖列宗”的说法。宗作庙号,也取始的意思。古书上说始取天下为祖,始治天下为宗,加上“太”字,这个意义更明显,如唐太宗、宋太宗。 古人认为,题庙号,奉祖宗,“皆推其本统以事其主”,表示“祖宗继序,德厚流光之本意”(《宋史·礼志九》)。显而易见,庙号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目的是维护其世袭统治。祖有功,宗有德,在宗庙中奉安神主、尊祖敬宗是一种崇高的政治待遇。唐代以前,并非每个皇帝都称祖称宗,西汉十二帝,称祖宗者五帝;东汉十三帝,称祖宗者七帝。唐以后,皇帝死后一般都有庙号,开国者称祖,其余称宗(明成祖朱棣“靖难”登基,庙号初为太宗,明世宗认为朱棣重奠帝业,功拟太祖,后改尊成祖,是一个例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何谓“屋漏”
- 下一篇:探寻多音字的读音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