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古代诗词鉴赏的方法


    古代诗词鉴赏的方法
    要想深入了解一首诗词,需了解有关方面的情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题目,二是作者有关情况(尤其是和作品关系密切的情况),三是浏览诗词时引起的有关联想。这些联想很可能对深入理解诗词有推动作用。联想往往是自然跳出的,不是冥想可得。但如果在分析一个诗人的某个时期的诗之前,广泛地浏览他那一时期的其他作品,将对那首诗的理解会深刻得多。四是作者的写作风格。
    1. 了解题目
    在诗词鉴赏中,不是对所有的诗题、词题都需要研究,但有些题目却非研究不可。如: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
    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诗题就很值得玩味。花下醉,真是醉得奇丽,醉得惬意。然而此醉是不胜酒力而微醺呢,还是观赏花艳而陶醉呢?看来,“醉”字却有双关。诗人因不胜酒力而去“寻芳”,已是微醉,看到百花吐艳、溢彩流芳又不禁陶醉,这才有后面“更持红烛赏残花”的情趣。像这样的题目就值得推敲。
    有些词题也不可忽略,它往往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你的分析提供线索。比如郑燮的《沁园春•恨》,这“恨”字就是全诗线索。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题名点明时间、地点和词的内容。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点明是咏荷上之雨,而不是雨中之荷,为分析提供了重点。可见,分析诗词不可忽视从题目入手。
    2. 了解作者有关情况
    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如:
    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矣、老成 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读这首词须对范仲淹的经历、思想以及背景有所了解,否则,对词的理解不是失之浅薄,就是矛盾百出。
    范仲淹以他的一曲苍凉悲壮的《渔家傲》而名垂千古,而他《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千古名句。他确实不愧为一位忧国爱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剔银灯》一词看上去却颇为消极,似乎诗人已看破红尘,视宦海为畏途,大有“生年不满百,一醉解千愁”之叹。怎么解释这个矛盾?如果不了解某些史实,对这首词的鉴赏就会陷入迷惘之中。
    《吴中纪闻》裁:“范文正与欧阳文忠席上分题《剔银灯》,皆属劝世之意。”可见这是即席应答之作,且有“劝世”之意。像是一位老人回顾一生后对青年语重心长的教诲。全词主旨上,上片像是站在宇宙来看人间的争战,觉得真是“用尽机关,徒劳心力”,政治斗争,军事谋划,无非是“徒劳心力”,争来争去又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大家都像刘伶一样,“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呢!作为一个政治家,竟产生以醉酒来逃避现实的思想,不是很难理解吗?
    然而纵观范仲淹的历史,对他的消极情绪并非不能找到一些原因。仁宗时,他迁吏部员外郎,因忤吕夷简面罢知饶州。庆历三年(1043)他已64岁,参知政事,同富弼、欧阳修等向仁宗建议十事,主张改革官制,重视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又因被谗,出为河东陕西四路宣抚使,徙青州,在赴颖州途中病死。这是他一生中两大挫抓。尤其是改良运动的受挫,他和欧阳修一样,在政敌的打击和排挤下,不可能不产生消极思想。因此当他雪染双鬓、回首一生时,感到了政治斗争的险恶和无聊,进而产生“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的想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年下片,是对少年学子提出的由衷告诫:“人世都无百岁,少痴矣、老成 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这里作者给人们算了一笔帐:一般人都活不了一百岁,而年幼时尚未涉世,幼稚,愚钝;到年老时,脑筋迟钝,四体不灵,弯腰驼背,也不免笨拙;只有中间一段,年富力强,思敏体健,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只可惜一些少年总是把心计牵挂在功名之上,或追利禄面蝇营狗苟,或逐功名于宦海沉浮。到头来怎么样呢?还不是“用尽机关,徒劳心力”!最后作者提出忠告:“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当你们面对一品那样的高官,千金那样的厚禄时,请先问一问白发人,问问他们怎样才能避免陷在那争名逐利的可怕漩涡中。统观下片内容,虽从结构上像是上片思想的推进,但因为强调了看破名利,强调了看重韶华,强调了去“问白发”,遇到名利的诱惑又如何回避,这就可以使我们把作者的思想引到更积极方面去理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