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跑警报 施蛰存 我已经足足两年没有真正地感觉到战事了,因为我已在昆明住了两年了。近来,昆明人又紧张起来了。抱歉,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开头就紧张着呢。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 当然,我也跑警报,免得作无谓之牺牲。虽然我不很知道,像我这样一个渺小又微贱的躯体要怎样牺牲才够得上“有谓”,既然人们都认为在空袭时被炸死是“无谓”的,谁又甘愿断送了生命还被奚落呢?警报发作时,我能不逃跑吗? 但是,上一次跑警报,在我已经是两三年以前的事了,在战事刚开始的时候,住在家乡,每天敌机完毕了他们之所谓“任务”回航,总得从我们那小城上飞过。于是城里所有的钟都响起来,在钟的合奏中,人们开始乱逃乱跑。但谁也不知道该跑到哪儿去。警报解除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刚才到底逃跑在什么地方。第二次警报发出来了,人们再逃再跑,但没有一个人逃跑到他自己上一次所躲避过的地方去。人人都觉得只有他自己这一次躲避的地方是最安全的。让我再说一遍,只有对于他自己,而且仅仅是这一次。 现在,差不多每天下午,我又得温习两三年前的功课了。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急步走了。他们多数是要赶回家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出城,准备上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 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新城门中蜂拥而出,当然,我也一定是其中的一个。 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可是我并不说这警报声中竟没有一个慌张的人。有的,是那些门口有小汽车等待着的人。从预行警报起,他们就开始吩附仆人把一个个的小包裹装在汽车里,可是到现在还没有装完。没奈何,只得放弃了最后几个包襄,叫车夫赶紧开,这才是慌张的跑警报。 现在且留心一下,我该往哪儿跑。该往哪儿跑?现在不比从前,每个人都没有这个问题萦绕在他头脑里。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拗折的草茎。 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园游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造桥,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阕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 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 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尊贵、最精选的行李。我常常坐在一个荒坟边呆想,倘若每个人愿意把他或她的警报行李解开来给我看一看,我便可以从每一个人携带的东西中了解这个人的生命。然而我知道没有一个人肯的,正如我自己一样。谁愿意在未死之前先将生命的秘密显示给旁人呢? 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了。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出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仿佛在说:“早知不来,何必跑!”于是过路的人回看他们一眼,仿佛说:“万一来了呢?”但立即扭过头来对同伴说:“明天可不跑了。”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 (施蛰存《跑警报》有删改) 文本二: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 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汪曾祺《跑警报》节选)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了“我”跑警报经历和见闻,以第一人称视角真切地展现了昆明市民跑警报的各种情景。 B. 荒山上的园游会,坟前供桌上的纸牌,女学生边结绒线衣边唱歌等内容,与本应有的紧张形成一种奇妙的反差。 C. 市民在警报解除之后的“幸灾乐祸”、“嘲讽”、侥幸又无法揣摩的心理,在作者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D. 文章虽写抗日战争时期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经历,但处处充满着闲适,完全不见慌张与恐怖,情感昂扬向上。 7. 下列与文本二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笔下,灾难有一种冲淡的感觉,除了因为日本的轰炸无实际军事意义,也是因为“不在乎”精神。 B. 中国人“皮实”,是因为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久而久之麻木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不放在心上。 C. 中国人不容易被吓唬,中国人的心理弹性很大,这种心理弹性其实就是作者所说的“不在乎”精神。 D. 作者以“从容”之语言高度赞扬中华民族“儒道互补”的精神,表现了心中对抗战的必胜信念。 8. 同是跑警报,汪曾祺呈现出一种诗意幽默的“谐趣”,而施蛰存则呈现出一种理性幽默的“智趣”。请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分析施蛰存是如何体现这种“智趣”的? 9. 文本二所说的“不在乎”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 答案: 6. D “处处”“完全不见”表述绝对。 7. B 并非麻木,而是坚韧顽强、坦然面对现状。 8. 智趣之一是跑警报的时机把握准确,选择预报之后约半小时响起的汽笛警报声。 智趣之二是跑警报的地点选择灵活,由一开始的不重复地方,到认准一个藏身处便不再改变。 智趣之三是跑警报时的精神状态,镇定抉择,理智从容,不惊慌失措,蜂拥而出。 智取之四是跑警报中的生活情况,精选行囊,优哉游哉,闲适自得,有吃有喝,不耽误赚钱。 智趣之五是跑警报后的良好心态,对敌机既怕又盼,当成生活日常,坦然面对,微笑迎接,不厌其烦 9. (1)“不在乎”精神内涵就是一个民族面对危难时所具有的韧性。 (2)具体表现为: ①警报响起时不断地逃跑,热爱生命,不做无谓的牺牲; ②跑警报跑出了诸多经验,比如时间把握、地点选择,都有定数; ③把跑警报的生活当成家常便饭,敌机来了不惊慌失措,依然能悠游自在,不乏闲适中的快乐,跑警报中并未抛离、打乱生活。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