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语文 > 专项训练 > 文言文阅读 >

《三国志·诸葛亮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②,召亮于成都,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建兴元年,封亮武乡候,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九年,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粮不继,使己志不申,以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屈致:(让他)屈意前来。②病笃:病重。③开府:设立臣相府。④仪轨:礼仪法规。
    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召亮于成都,以后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B.亮每粮不继                 又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随身衣食,仰于官            事无大小,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D.诸葛亮为相国也             莲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B.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C.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葛亮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先帝病危之时,托孤于他;他尽心辅佐后主,事必躬亲。
    B.诸葛亮忠君爱国,不忘己志。他多次带兵北伐,以图大志,后病卒军中,大业未成。
    C.诸葛亮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上表请求身后不优抚家人,及卒,后主成全了其遗愿。
    D.诸葛亮治国有方,受人爱戴。他安抚百姓,提倡读书,为政十分苛刻,赏罚分明。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3分)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7.A (3分)[解析]A项“以后事”中“属”通“嘱”,嘱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属”为“类”;B项两个“患”为“担忧,担心”之意;C项两个“悉”均为“全,都”之意;D项两个“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8.C(3分) [解析]“必能安国”与“可自取”的主语应为“君”。
    9.D(3分) [解析]“提倡读书”为无中生有。“苛刻”与文意不符。
    10.(1)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2)对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他。
    评分意见: 6分,每句3分。第(1)句关键词“诣”“凡”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第(2)句关键词“尽”“虽”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