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第三单元《小石潭记》课文知识点


    期末考试就要到了,如何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呢?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多且凌乱,很多同学在复习时就感觉无从下手。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小石潭记》课文知识点,一起来学习!
    
    《小石潭记》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课文翻译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清凉。冽(liè),寒冷。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chí),水中高地。屿(yǔ),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俶(chù)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suì),深。
    清:凄清,冷清。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五、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 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课后思考探究
    一、游记的线索:发现小潭(闻声 见形)→潭中景物(水 石 树 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 感受)背诵略。
    点拨:文章紧紧围绕“小潭”组织材料,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围绕“小潭”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二、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由“乐”到“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基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点拨:文章前后内容的感情基调非常明确,关键是结合作者的经历来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然后再分析这种表面上“乐”与实际上“忧”的情感。
    三、示例:小石潭给人“美”的享受:小石潭自身的美,周围环境的美,潭中景物的美,小石潭源流的美。感受略。
    四、1.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向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五、这段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属于“定点特写”。在这幅极美的画面中,作者写鱼,从字面上看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时,游动的鱼一会儿静止不动,一会儿忽然游向远处,好像同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极具感染力。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声明:本文内容综合整理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