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复习,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重要知识点梳理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3:11:10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期末考试就要到了,如何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呢?考试前到底该怎样复习呢?小编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课文知识点梳理,详情如下: 《短文两篇》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开创者之一。有《周元公集》行世。 二、故事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茶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三、课文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注释 之:的。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译文: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注释 予:我。 独:只,仅仅。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艳丽。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益:更加。 植:竖立。 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但不可以贴近玩弄。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谓:认为。 隐逸: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叹词,表示感慨。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少。 宜:应当。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四、问题归纳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晋陶渊明独爱菊”,句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衬托“予独爱莲” ,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莲花的品格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气——香远益清——芬芳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庄重、清高 4.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来寄寓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衬托’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衬托可以区分为正衬、反衬。) 6.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7. 叹词“噫”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噫”是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反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8.本文主题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对追逐名利的世风的厌恶和鄙视。 9.根据本文,说一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10.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五、课文主题 《爱莲说》中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比,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情趣。 课后思考探究 一、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本文引用“何陋之有”,暗含“君子之居”的意思,作者在此暗指自己是君子。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第二问略。 三、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正而坚贞,质朴庄重,卓然挺立,端庄严肃,品格高尚,因而声名远扬,被人尊重。 “出淤泥而不染”,是说在污浊恶劣的环境里,能不为环境而改变,保持清白、正直、纯真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品格,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四、略。 五、1.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助词,的。 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代词,代指“元方”。 5.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本文内容综合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