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生物 > 试题库 > 月考 >

初二生物教学教案:血液(2)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让学生回忆初一第二学期学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刚学过的血红蛋白的特性,重新给动脉血和静脉血下定义。
    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血液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
    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
    2.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3. 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复习总结:学生完善三种血管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形态结构正常值功能
    红细胞 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课的延伸:血小板有什么功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
    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各有什么功能?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归纳,并由此引出新课: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重点学校的学生可采用研究性学习来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生活现象: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
    教师演示实验:出示A、B两试管,A试管装的血液没加抗凝剂,B试管装的血液也没加抗凝剂,但在取血时用竹签不停地搅动。
    学生观察两试管的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思考血小板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A试管的血液凝固成了血块,且血块周围有一些淡黄色的液体,B试管的血液不凝固。
    教师指出:血块周围的淡黄色液体叫血清。
    出示投影:
    处理现象
    A试管——血块+血清
    B试管竹签搅动不凝固
    提问:为什么试管B的血液不凝固?
    学生回答:是用竹签搅动的缘故。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搅动能使血液不凝固?
    教师举起竹签让学生观察其上的红色丝状物,用水冲洗,变成了白色的丝状物。
    指出:这些白色的丝状物叫纤维蛋白,那么,洗去的红色物质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红细胞。
    继续引导:同学们想一想:B试管里的血液不凝固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什么?
    学生回答:纤维蛋白
    教师引导:但在血液成分中并没有发现有白色的丝状物,这纤维蛋白从哪里来的?
    教师讲解:原来血浆中溶解着纤维蛋白原,它可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
    结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
    教师讲述:
    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
    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观察A试管里的血液,除了血块外,还有少量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我们叫它血清,请思考:血清与血浆在成分上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投影:比较一下:血液、血浆、血清三者成分上的差异:
    血液血浆血清
    成分血浆+血细胞含纤维蛋白原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血液的各成分的功能归纳血液的总功能,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并联系在皮肤一章讲过的血液可调节体温,最后用下面的投影总结血液具有运输、防御、调节体温三大功能:
    导入下一课题:
    可见血液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人体到底有多少血?碰到意外事故失血过多怎么办?
    板书:二、血量和输血
    (一)血量
    提问: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有多少血?
    教师讲述:
    一个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板书)那么,请计算一下,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他的血为多少?平均为多少?(学生计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
    教师介绍:
    大家知道,水的比重为1千克/升,而血的比重为1.05千克/升,近似于水的比重,如果用水的比重来代替血的比重,那么,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他的血为多少升?平均为多少升?(学生回答:4.2~4.8升,平均为4.5升)。这究竟有多少血?
    教师举起4个1.25升可乐瓶里装的3瓶半的红墨水说:就是这么多的血。
    教师继续讲述:
    人体内的血量只有维持相对的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就会有生命危险。
    让学生计算一下体内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
    (学生计算后并回答:1200~1500毫升。)
    教师拿走一满瓶红墨水的可乐瓶代表失去体内血量的30%具体是多少血就会危及生命。
    同时指出:并不是一个人失去一点血都不成。(学生计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
    经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让学生计算大约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教师从三瓶半的红墨水里倒出400毫升放到有刻度的烧杯里,代表失去的血,)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还能在一定的时期内相继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一般丧失的水分、无机盐在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血浆蛋白浓度一天左右恢复正常,红细胞则在一个月内恢复正常。因此,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问:你们知道我国的义务献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
    教师从三瓶半的红墨水里倒出200毫升放到有刻度的烧杯里,代表一次献的血,举起这些血,人一次就献这么点血,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损害,但对那些病危躺在医院急需输血抢救的人来说,却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个健康的公民都应积极参加义务献血。
    但同学们目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提倡义务献血,当你们到了18岁后,对于每一次献血应该踊跃报名参加。
    (二)、献血的条件:献血者须是无传染病史、无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
    (三)、输血(板书)
    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
    但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输血可以挽救生命。早在五百多年前,当时年老体衰的罗马教王英诺森三世输入了三个健康男孩的血,虽不知是静脉注射还是口服,但这次输血是灾难性的,三个孩子死了,教王也没有保住生命,而庸医则逃往国外。
    此后,1618年,维廉·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在1665年,英国的雷恩和洛维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输血,利用管子把两条狗的静脉连通,实验成功。而被称为化学之父的罗伯特·波义耳随后进行了人体实验,他给患轻度精神病但身体健康的人输入了羊血,发现病人“好多了”。随后的人体实验叫人恐惧,不断有人因输血而死去。直到1909年奥地利人郎德斯泰纳(Karl 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了第一种血型——ABO血型。他测出红细胞中有一种化学物质,能同其他人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结果能致人于死地。他将这些化学物质称为A和B,根据血液中含有A物质,即为A型,含有B物质即为B型,两个都没有即为O型,都有即为AB型。即包括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才使输血技术发生质的飞跃。此时,人们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输血应该避免“不相容”。输血时,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的原则是:应该输同型血。(板书)Landsteiner在输血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他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还有其他血型系统。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输血前应该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受血者的血与供血者的血液相实验,是否出现凝血现象。
    除此以外,输血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输入全血或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如,严重贫血者应输什么?
    答:浓缩的红细胞,因为严重贫血者主要是红细胞的数量过少但血量不少,所以,应输浓缩的红细胞。
    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已掌握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同时还对输血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拓展:投影出示一段资料:让学生阅读并讨论。
    “能够输血是本世纪伟大的医疗成就之一,尽管输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些血液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等。但是,人类在医学领域的进展使我们相信,献血是安全的,输血也是安全的。不过,医学最终比不上这样一个‘奇迹’: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心甘情愿把鲜血捐献出来,以挽救他们从未谋面,不曾相识的人的生命”。——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汉福德·多尔
    1、 讨论题目:
    2、 在当今社会中,输血面临巨大的挑战,你认为挑战来自何方?
    谈谈你对文中“奇迹”一词的看法。
    在讨论中,教师以平等的一员加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血液
    探究活动
    “血型鉴定”
    实验目的: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
    材料用具:
    模拟配置“A型血”(0.02mol/L Pb(NO3)2,硝酸铅),“B型血”(0.02mol/L BaCl2 ,氯化钡),“O型血”(蒸馏水),“AB型血(上述“A型血”和“B型血”等量混合)和“A型血清”(0.02mol/L AgNO3,硝酸银),“B型血清”(0.02mol/L NaI,碘化钠);载玻片,吸管等。
    方法步骤:
    (1)教师将配置好的4种“血液”分别标上“赵”、“钱”、“孙”、“李”,表示分别取自4位车祸伤员,他们急需输血。
    讨论:阅读以下资料,设计如何利用“A型血清”“B型血清”确定4人血型的方案。
    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
    A型血清无沉淀有沉淀
    无沉淀有沉淀
    B型血清有沉淀无沉淀
    无沉淀有沉淀
    (2)实践方案的可行性。确定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
    讨论:
    (1)根据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确定输血用血液的血型。
    (2)为什么提倡义务献血?一次适量的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输液的原理
    [问题] 为什么配置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
    或输液为什么用0.9%的生理盐水?
    [假设] 如果红细胞只在0.9%的生理盐水里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形态,那么,红细胞在低于或高于0.9%的盐水中形态都会有改变,从而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的目的:探究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输液的原理
    实验材料:新鲜动物血液、试管、显微镜、载玻片、滴管、5%柠檬酸钠、0.9%生理盐水、1.1%盐水溶液、0.6%盐水溶液、0.3%盐水溶液、蒸馏水
    方法步骤:
    1. 取六个洁净的试管,分别放入3毫升新鲜的动物血液,并分别滴入几滴5%柠檬酸钠溶液,轻轻地震荡试管,使溶液跟血液均匀混合,以防止血液凝固.
    2. 留下一个试管作为对照。对其余的五个试管,编成1、2、3、4、5号,1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1.1%盐水,2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0.9%生理盐水, 3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0.6%盐水,4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0.3%盐水,5试管里放入3毫升蒸馏水。(如下图)轻轻地震荡这5个试管,拿它们与对照的试管相比较,观察血液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3.再从这6个试管里各取出一滴液体,分别滴在载玻片上,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与正常血液对比)
    4.将看到的实验现象添写在下表中
    正常血液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血 色
    红细胞形态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实验结果]
    1.(1)、(2)、(3)号试管里的血液除了红的颜色稍微淡一些以外,其余的没有多大区别。而加入0.3%生理盐水和蒸馏水的(4)、(5)试管里的血液却变成了透明的液体。
    2.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放了0.9%生理盐水的血液里的红细胞形态结构都是正常的。放了1.1%盐水的血液里的红细胞出现皱缩,形态比正常的小;放了0.6%盐水的血液里的红细胞膨胀,形态比正常的大;而放了0.3%盐水和蒸馏水的那两个试管的血液里却看不到红细胞,因为红细胞都被胀破了,其中的血红蛋白分散在血浆中,这样的血液在试管里看上去是红色透明的。
    [实验结果的分析]
    血浆的渗透压跟0.9%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相当,所以0.9%氯化钠溶液叫生理溶液或生理盐水,它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在等渗溶液的红细胞能维持正常的形态,发挥正常的功能,凡是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就会由于细胞中的水分的渗出而皱缩,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凡是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就会由于水分的渗入而膨胀,甚至于细胞膜胀破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