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提分套路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提分套路。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难点,也是很多同学考试失分的重灾区!对于文言文阅读,放弃太可惜,不放弃又不会,今天初中语文家教班老师就来告诉小可爱们,文言文阅读的正确答题姿势,希望小可爱们学会之后语文成绩6到飞起~
    
    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第二部分:各题怎么答
    文言实词释义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推判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辙”和“轼”都有表意形旁“车”,其义应与车有关,联系文章可判定这两个字都是车的一部分。
    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句中“辟”与“避”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避”的含义是“逃避”、“躲藏”,“辟患”就是躲避祸患,所以“辟”通“避”。
    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的词,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桃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申为“接触”,由此再引申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lǚ )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薄冰”、“如履平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为“走开”、“经过”或“实行”的意思。
    以今推古法
    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如:“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即译为:疏注八方奇珍异味的菜谱(对好食物光有研究)。
    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随文段意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句中“入”和“出”字,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意思是“在国内”“在国外”。译为: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使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成份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份分析法”。
    如,同样一个“前”字,在“其一犬坐于前”中,它做介词“于”的宾语,释为“前面”;在“狼不敢前”中,它作谓语,表示狼的动作,释为“上前”。
    逻辑分析法
    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文言翻译题
    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第三部分:文言文备查知识
    
    

    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②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④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
    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心意震动;使----性情坚韧)
    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 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②“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③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①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②“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④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③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宾语前置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②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④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定语后置
    ①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常见固定结构
    
    

    表示疑问
    ①何以…… (凭什么…… )
    ②何所…… (所……是什么 )
    ③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
    ④如……何;奈……何 (把……怎样呢 )
    ⑤孰与…… (与……比,哪个更… )
    ⑥独……耶 (难道……吗 )
    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 (怎么能……呢 )
    ②何……为 (……干什么呢 )
    ③何……之有 (有什么……呢 )
    ④如之何…… (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 )
    ⑥安……哉(乎) (哪里……呢 )
    ⑦不亦……乎 (不是……吗 )
    ⑧……非……欤 (……不是……吗 )
    ⑨宁……耶 (哪里……呢 )
    ⑩顾……哉 (难道……吗 )
    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
    ②得无(微)……乎 (该不……吧 ))
    ③其……欤 (不是……吗 )(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 (或许……吧 )
    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
    ②……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