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5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
http://www.newdu.com 2025/01/21 12:01:0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苏教版2015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 )之间,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 )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作者的愤郁之情也达到了高潮。 【强化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虽: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策: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饲”。喂养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指千里马,代词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千里马的 之:虽有千里之能 的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执策而临之 代词,它,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 二、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全文主旨)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文中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 而 食 也 (2处) 2.且 欲 与 常 马 等 / 不 可 得(1处) ★《陋室铭》(P59-61)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①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②苔痕上(长到,蔓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③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可以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无丝竹(奏乐的声音)之乱(扰乱)耳,无案牍之劳(使……劳累)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④“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③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和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④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