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二试题库 > 月考 >

初二语文知识点:桃花源记习题(有答案)(3)


    关 于 练 习
    一、回答下列问题,然后背诵全文。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使学生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见课文第一段。
    2.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
    见课文第二段。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4.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二、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要注意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理解和区别那些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义不同的短语。这类双音节短语是由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词组成的,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它们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译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
    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6.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像这样。(今义:这样。)
    三、在括号里填入省略的成分。
    从语法角度设计本题,但目的不在讲 语法,而在指点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因为文言文重意会,凡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某些词语,经常被省略。这里,不过是以主语、宾语的省略为例来说明这一情况。文言文中省略主语、谓语等成分,一般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而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这两段话中还有一些省略的成分未用括号标出,也可以让学生补出来。
    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
    四、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本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