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二语文预习衔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一课知识点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02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新初二语文预习衔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一课知识点。2017年暑期即将到来,初一的学生怎么利用暑假做好预习工作?初中语文家教班老师整理了初二语文上册课本第二十一课《桃花源记》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五单元 探究人生 第二十一课 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髫tiáo 诣yì 间jiàn隔 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诣: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音: 要通邀,邀请。 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5.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至少三个) (1)成语: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点拨:重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词语。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点拨: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渔人“访问桃花源”的两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届。阡阳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巨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五、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回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六、应当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社会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新初二学生在进行暑期预习的时候,按照课本进程进行效果会更好,希望初中语文家教班老师整理的初中语文知识点对大家有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