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地理 > 试题库 > 月考 >

初一地理教学教案: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2)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训练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地形剖面图)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完成 "做一做"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等高线的阅读方法,现在再给你们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小组讨论,讨论后,由学生代表上台做讲解。请阅读?quot;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状态",每小组集中讨论一种地形,要求对比说明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特点和所对应的等高线形态的特点,同时请同学们读图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
    (2)等高线间的疏密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3)等高线弯曲方向和高度变化的关系;
    (4)特殊地形所对应的等高线的形状
    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纠正、补充。
    (总结板书) 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2.等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形剖面图
    教材生动的描述: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
    (板书)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提问:刀从哪儿切?(明确剖面线的含义)在地形图上如何做切面?发给学生地形图,在教师指导下:
    1.确定剖面线位置;2.在下方划线段平行于剖面线;3.做一个纵轴的高度表,形成一个坐标系;4.从等高线和剖面线交点处做垂线,到高度表所指示的坐标点处;5.连接所有的坐标点,绘制完成地形剖面图。
    (反馈练习)习题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这部分的知识非常重要,下一章学习的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和以后各章学习都会用到的,我们必须要学好它。
    〈板书设计〉
    2.等高线的特点
    ⑴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
    密集表示陡坡
    ⑵高线的形状: 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
    〈总体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建立起对地形图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由于读等高线地形图,需要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会感到困惑,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由空间到平面的转换方法。教材中的读图编排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初步学习了地形图的知识后,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主要是组织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的形态特点,总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愿意主动参与。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读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价值观念上,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活动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模型的制作
    1.制作材料及方法
    (1)山体模型的制作:用泡沫塑料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在绘出等高线图以后,按照一定的高程进行切割。山体最好切割成六层。每层穿两个用作固定在底板上的小孔。
    (2)木框:用木条制作成木框,呈长方形,每框内安上绷紧的透明塑料薄膜(木框最好制五个),每个塑料薄膜上分别绘有不同高程(100米至500米)的等高线。
    (3)底板:用木板作底板,在底板的四角安置四个立柱。立柱上标高程。
    (4)固定山体模型的木柱两根:木柱为圆柱体,长度以略低于山体模型高度为宜。在底板上开有两个安置木柱的圆孔。也可不用木柱,而在上下两层之间用磁铁固定。
    (5)等高线图的绘制:用同底板大小一致的较厚的白纸,绘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图一张,标明高程。
    (6)安装:将山体模型的各层和薄膜木框,按由下至上的次序,依次安置在底板上的相应位置。
    2.使用方法步骤:
    (1)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的海拔高度为55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印象。
    (2)依次加入每个高程(从100米到500米)相应的薄膜框架。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可见等高线图。
    (3)将实体模型从底板及木框中取出,让学生观察底板及木框。这时,侧视仍可显出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
    (4)再将厚纸绘制的等高线图放到底板上,俯视时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大体重迭;而后将木框薄膜依次重迭在底板上,则见薄膜上的等高线与底板上的等高线相互重迭。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上一篇教案: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下一篇教案: 大洲和大洋
    返回该栏目,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