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学教案设计:种子的萌发(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2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二)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1) 学生结合实际提出“影响大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2) 学生4人一组通过交流讨论提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假设。 (3) 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 分发给每组2~4;粒优良大豆种子。 (5) 各组自己准备材料用具,如培养皿、吸水纸、标签、清水等。 (6) 填观察记录表,如下表: 123456 处理方式 探究的条件水空气温度 预期效果 实验结果 教师:做实验前,指导学生将种子分成两等份,设置对照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每天把实验现象及时反馈给教师。 (三) 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看关于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观察种子的个部分结构的发育状况,回答问题: (1) 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 胚根、胚轴、胚芽各发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 (3) 子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对种子的个部分结构的功能有了更深得了解,从种子萌发过程的动画中,学生对种子萌发的过程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总结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作业 课后回家利用两个花盆,用沙子栽培两株植物,一株只浇水,另一株除了浇水外,还施加少量的氮肥,定时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设计出探究性实验,从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 第一课时(根尖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及相关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识别植物根系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 1、描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 预习本课,观察教科书中的图5-3。 (2) 课前培养:利用培养皿培养小麦(大麦)种子,使其长出树条幼根。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培养皿内保持较适宜温度),使根毛大量长出。 2、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观察“根尖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一是准备小麦(大麦)种子萌发后的根尖,以备用肉眼或者放大镜观察。二是用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用紫药水染色可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资料: 1、 人曾对一年生苹果树苗的根系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其分支总数达50000条之多,而树干分支不过10条,也就是说根的分支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数千倍。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根的生长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根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问题,并作出最贴近问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四) 观察“根尖模式图”,掌握根尖的基本结构。 (五) 实验方案 1、 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根尖,直观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观形态。] 2、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临时装片,再观察根尖的永久装片,再对比“根尖模式图”,总结根尖的基本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时,要求学生从尖端向上依次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指出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角度等。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讨论,总结出根尖的结构,随观察的次序提出问题: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的细胞的体积大小,排列和形态是怎样的?你还观察到哪些结构? 三、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根尖的结构 作业:课后找到其它几种根进行观察找到根的四个区 课后反思:本案例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以达到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 第二课时(根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和热爱祖国的良好素养 二、教学重点: 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查询书籍、录象、网站,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1)准备教科书第61页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材料用具(如长出2cm幼根的红豆的幼苗)。 (2)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一些有关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作用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株黑麦平均每天长出11490万条根毛,每天伸长80km多,从萌发到抽穗,约有150亿条根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根的生长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根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问题,并作出最贴近问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 实验方案 :学生4人一组进行实验。 1、用放大镜观察根尖(长出2cm的红豆根),说出伸长区的外形特点。 2、 提出探究问题:根尖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观察前一天切去根尖的根是否生长?想一想为什么? 取一株根长约2cm的红豆苗,给幼根的各部位作标记,测量长度,认真培养,待生长24h后再作对比。 教师巡回指导,随时提示根尖所作标记的部位、长度和距离,应注意的事项等/组织学生讨论:标记做几条合适?如果画不上标记,应怎样处理?做标记是应注意哪些方面?这个实验证实了什么?什么部位能迅速伸长而使根的长度不断增长?进而总结出根生长的主要原因。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移栽植物时一般要带土?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什么?联系实际,举例说说根的经济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初一生物教学示例:种子的成分
- 下一篇:七年级生物教案示例:探索生物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