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教案: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28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中考网编辑整理《初二历史教案: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我们会第一时间为广大学子及家长发布最新的初二资讯动态,各大中学学校信息简介等信息,方便考生为中考打下坚实基础!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战况和胜利,;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教学难点:对北伐战争概况的整体性把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所提供的或自制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通过歌曲完成情景设置并进一步设问:我相信这是同学们熟悉的旋律,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称吗?这首歌曲诞生在一个怎样波澜壮阔的时代呢?如果你学习完本节课的知识,下次你再听到这首歌,肯定会有新的感受。此处可就这首战歌的产生作一简单介绍。 讲授新课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和对象 要指明北伐战争的目的性和正义性。这场革命战争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中国历史前进的要求。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主要方式。教师可结合《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解力量对比和战略布置。指出从军事实力上来看,敌强我弱:北洋军阀总兵力75万,是一个庞然大物。国民革命军总兵力约15万,一部分兵力留守后方,可以投入征战的兵力有65000人。同时指出北洋军阀有两个致命弱点:全国人民对他们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寄希望于南方的国民政府;北洋军阀内部四分五裂,难以统一行动,便于北伐军对他们各个击破。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叶挺独立团组建的课文,认识共产党在北伐军中的作用。指出北伐军是正义之师,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部队影响很大,成为北伐胜利的基本条件。北伐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 2.北伐的胜利进军 本目所写的胜利,表现在歼敌主力、席卷大江流域和革命重心由广州移至武汉等三个方面。此处可安排学生课前准备,在课上由学生讲解北伐由誓师到胜利进军的过程,特别是汀泗桥、贺胜桥、武昌、九江、南昌和南京几场战役可让喜欢军事的学生制作电脑课件演示其过程,并强调北伐军第四军是两湖战场上的主力军,叶挺独立团是进军先锋。由于独立团战功卓著,载誉两湖,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随着北伐军由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3.冯玉祥响应北伐 由于本教材未提“北京政变”,对冯玉祥从直系军阀中分化出来的情况,可适当有所交待。对冯玉祥出师响应北伐,着重指明意义:冯玉祥响应北伐,开辟攻击吴佩孚、张作霖的新战场,加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1926年,冯玉祥得到了中共的帮助,组成国民革命联军,于11月底占领陕西,进军河南,与北伐军南北呼应。 二、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通过“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引自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这句话,引导学生回忆早期农民运动的发展。联系上节课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知识,指出在1926年6月,第六届农讲所结束,其培养的300余毕业生作为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立即奔赴全国各地,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迎接北伐战争。 重点讲解以湖南为中心有农民运动。指出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时候,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席卷全国。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对高涨的农民运动作归纳。 此处可以结合以前的民主革命的历史,引导学生讨论发展农民运动的必要性:封建势力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国民革命需要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农民运动斗争的目标:“……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以上引文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介绍推动农民运动的组织——农民协会。指出农会是团结农民,开展农村斗争的机构,在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农村政权,并有自己的武装。(让学生看江西农民梭标队形象图和湖南民谣史料文,并阅读全国17省农民协会发展的概况,以湖南为例农村出现新气象的课文)。 对农民运动的评价:(学生朗读课本上的结论)“……其势犹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涤荡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在中国的统治,有力地支摇了北伐战争。” 可以补充毛泽东指导农民运动的内容。介绍1926年底,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第二年3月又在武昌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武昌农讲所毕业学生700多人,超过广州农讲所六届毕业生的总和。他发表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指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章。 三、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此处可以结合北伐战争中闽浙战场的形势来讲解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讲清二者之间的联系,突出上海工人的斗争对北伐胜利进军的意义。上海,那时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工人运动有巩固的基础。上海工人全力支援北伐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总工会纠察队,引导学生看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形象图。指出这支工人武装曾组织过两次武装起义,都因准备不充分、条件不成熟而失败。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以后,党即时研究形势,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周恩来担任武装起义总指挥,于3月21日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教师应强调这次起义“严密的组织”和“周密的计划”。当时蒋介石有意让北伐军在上海郊外停留下来,坐视上海局势的发展。上海工人纠察队,同5000反动军队在上海火车部等处激战30多个小时,打败了敌人,解放了上海。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有数的成功记录之一。作为这次起义总指挥的周恩来,显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上海解放的第二天,北伐军攻占南京,北洋军阀只剩下张作霖能够组织力量与北伐军对抗了。北伐战争胜利大局已定。 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①战争的正义性,顺应了民心。②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团结;③作战的目标明确,方针正确;广大官兵英勇作战,叶挺独立团最突出;④中共党员、青年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⑤工农群众对北伐军大力支持⑥北洋军阀内部的深刻矛盾,便于北伐军各个击破。 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首先指出帝国主义对国民革命运动的仇视。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死敌,列强在北伐战争走向决定性胜利的时候,运用炮舰政策和收买手段,分化革命阵营,推动蒋介石集团叛变,使国民革命面临严重危机。 接着指出蒋介石将“司令部”设在南昌,筹拼他们自己的班底,与武汉国民政府相抗衡。北伐军占领上海、南京后,蒋介石壮大了胆量,公开转向反革命,其靠山就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 最后介绍“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教师可对蒋介石为什么选定上海作为公开叛变革命的地点;他耍弄了一些什么阴谋手段作出分析:①上海是帝国主义严密控制的城市,也是买办资产阶级集中的地方。蒋介石便于得到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援助和财力支持。②上海十里洋场,藏垢纳污,有流氓和投靠过来的反动军队供蒋介石驱使。③上海有强大的革命力量。 为了对付上海工人阶级和拥护革命的市民,蒋介石进行了一连串的阴谋活动。如:一面将投降过来的孙传芳旧部防上海,好执行屠杀任务;一面向上海总工会表示“诚意”,向工人纠察队赠送锦旗,施以欺骗。在政变计划布置停当以后,蒋介石于4月9日离开上海去南京,等候上海大屠杀的的消息。上海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的城市,正当上海工人阶级沉浸在胜利的欢悦时,反动派已磨刀霍霍,开始政变行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可分四个回合:4月12日凌晨发生工人纠察队缴械事件。12日中午上海人民举行总同盟罢工,抗议军队的暴行。13日中午,宝山路上群众请愿大游行遭到血腥镇压。14日,上海总工会被封闭,反动派进行大搜捕、大屠杀。前后三天时间,上海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300多人被杀,10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继上海“四·一二”政变之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都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可以补充介绍:4月28日,张作霖在北京杀害了李大钊,表明新老军阀的反共默契。“四·一二”政变表明国民革命进入到生死关头。 3.“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教师指出”四·一二”政变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打着反蒋的旗号,继续保持国共合作的局面,但是这掩盖不了武汉方面的深刻危机。在武汉国民政府管辖的地盘内,到处泛滥起反共反人民的逆流,其总后台就是汪精卫。以汪精卫为首的集团,虽然反对蒋介石,但其本质也是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右派势力。他们随时都在进行阴谋活动,滚到反革命的一边去。长沙马日事变,则是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的前奏。 关于“马日事变”可以介绍其过程,从分析许克祥轻易得手的原因,引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并安排学生课堂探究活动,参看后文。 最后指出“七·一五”政变,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持续三年多的国民革命运动完全失败了。国民党蜕变为代表买办阶级、地主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党。 4.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课本对原因与教训作了简洁的归纳,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讨论中,一面用具体史实说明,一面谈认识。教师对讨论进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初二历史教案: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 下一篇:初二历史教案:复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