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九年级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2:11:45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教材解析:九年级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湖北省钟祥市柴湖二中 王 健 一、知识网络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一:新经济政策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2)时间:1921年。(3)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4)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5)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6)评价: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重点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施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间:1928~1937年。重点:发展重工业。结果(取得的成就):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力加强。(2)农业集体化。总之,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它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难点:评价斯大林模式 (1)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3)评价:由于苏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因此这一模式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评价时注意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三、学法指导 1.图表法。设计制表,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形成历史知识结构,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如: 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2. 读图法。正确使用历史地图,解读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历史内容,加深对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较大,也不可避免地走了苏联一样的弯路。请看下面的图片:
3.关注法。关注重要历史人物,概括列宁、斯大林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历史唯物观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4.讨论法。开展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大讨论,结合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 5、比较法。比较一下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的不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与中国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等的异同点的比较;斯大林模式与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的比较等。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在中考中的题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有少许与其他相关知识结合考查的非选择题。试题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考点有: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与影响。 苏联模式与中国以及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深远影响,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历来是考查重点,且可以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考查,所以这一知识点也不容忽视。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威海市) 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之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 )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解析:本试题考查苏联前后国家名称的变迁,苏联从1922年成立至1991年解体,符合题干要求。答案:C。 2.(2008年四川省攀枝花市)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 )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 B.新经济政策实施后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 D.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3.(2008河北省)下表所示,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位次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解析:以上5、6两题均考查学生最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成就的理解掌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到1937年结束,它的完成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答案:2.D 3.B。 4.(2007年徐州市中考)当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时,有人曾向列宁提出建议,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列宁的提议,决定(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产业复兴法” D.推行“玉米运动” 解析:从题意可以看出,所选事项必须与列宁有关,这样就只有AB两项符合要求。在依据“1921年3月”、“ 俄共(布)十大”等词语,可以把A项删去,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前,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应急政策。这样,答案就显而易见了。答案:B。 5.(2007年中山市中考)1936年以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高度集中 B.广泛民主 C.新经济 D.高度自治 解析:1936年以后,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总之,其特点就是“高度集中”。答案:A。 6.(2007年湘潭市中考)“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经济政策的内容?(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本试题意图是要我们根据题干给出的政策内容,来判断属于哪一政策。这就要求我们对相关政策内容要有所了解,并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一特点,可以判断出,就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答案:B。 作者简介:王健,1989年参加工作。致力于历史教学十余年,长期担任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本职工作,潜心教学,教法新颖。1995年成为市作协会员;1996年被评为市优秀学生习作辅导员;1997年成为学校历史教研组长;2004年成为中学一级教师;2004年承担重点历史课题研究工作,是课题负责人;多年来在《湖北教育》《少智报》《中考指南报》《中考历史快递》《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报》《学习方法报》《少年素质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各种文章200多篇;省市获奖论文30多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