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第三单元 第二节学会自主选择(1) | 星期 | 星期 |
教学目标 | 让学生意识到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自主选择。学会自主选择,我们必须提高选择能力,明辨是非,谨慎选择;审时度势,抓住机遇。 |
教材 分析 | 重点:让学生意识到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自主选择 难点:学会自主选择,我们必须提高选择能力,明辨是非,谨慎选择 |
板书 设计 示意 框图 | 第二节学会自主选择 1、我们需要自主选择 2、我们学会自主选择 |
时序 |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以及学习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
创设情景 引出话题 艰难的抉择 辽宁省营口市出租车司机周某和其侄子捡到一乘客大意丢在车内的一个皮包,内有5万多元的现金和各种信用卡、存折,价值51万元。面对巨款的诱惑,一时间,全家人难以取舍。这时,周某的15岁的女儿坚定地说:“爸,咱就是穷死也不能留这钱!”于是周某叔侄俩将捡到的皮包送还到失主手中,失主当即掏出一沓钱坚持要送给他们。但他俩表示:“要是想要钱的话,这个包我们就不给你了。” 名言欣赏: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的只有几步,特别在他年轻的时候。 ——柳青 人们有时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处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 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拿破仑 一、我们需要自主选择 1、:云南一女大学生退学的事例 2、活动一:讨论:女大学生为什么会退学?你有没有过和她一样的体会,父母不在身边就会“六神无主”?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有这种感觉?后来又是如何消除这种感觉的?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过分依赖父母,分析哪些问题是可以自己解决的。 3、继续讨论“这位大学生过分依赖父母会给她将来带来怎样的影响?”,使他们认识,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自主会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4、刚才是一位无法离开父母怀抱的永远长不大的女孩,再来认识一位很想长大,但妈妈却不让她长大的女孩。――教材上的一封信(用画外音的方式呈现) 讨论:你有过这样的苦恼吗?我们真的不能和父母很好地交流吗?站在父母的立场想想,他们为什么要安排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来选择我们的路?我们需要自主选择的同时是否就完全不需要父母的指导了?哪些事情我们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哪些事情需要父母的协助与指导? 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们需要自主选择,它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但自主选择不等于完全不需要父母的指导,而一意孤行。 小辩论:怎样对待父母的经验 总结;父母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但不能代替我们的亲身经历,父母的安排有时可能造成我们对父母过多的依赖。 教师引领:要学会听取父母和长辈的正确意见,不能一意孤行。 小知识 《 什么样的选择是合理的》 (1)不违反学校和社会准则 这是合理选择的基本要求,合理的选择应符合社会和学校的要求。例如,一个中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非常有用的书,他特别想拥有它。此时如果他选择把书偷出图书馆,那尽管他是一个非常热爱知识的人,他的选择也是大错特错的。可见,合理的选择首先应是正确的。 (2)考虑别人的利益 一个合理的选择是在替自己着想时,也会兼顾到别人的要求。例如,当你的父母反对你上网时,你经过和父母充分地沟通,选择每天用半小时的时间上网查资料或看新闻。同时,也尊重父母的意见,不看不健康的内容,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 (3)操作性强 一个合理的选择很具体,实施起来也很方便。例如,一个初中生的选择是“提高数学成绩”,显然这个选择就很笼统,因为这个选择并未说明应该怎样才能“提高”数学成绩。相反,“每天做五道课外数学习题’’的选择则显得具体、可行得多。 二、我们学会自主选择 阅读:P47驴子的故事 想一想:你从这段文字中得到什么启示? P47填一填 ①你判断一本好书的标准是: ②你判断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是: ③你判断一个好人的标准是: 特别注意:明辨善恶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磨砺不断积累起来的。 名言欣赏: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歌德 美文欣赏:《人生的减法》和《选择跋涉》 (配乐诗朗诵) 选 择 跋 涉 ⊙徐大才 苍山如帜,汹涌着亘古的呼唤。 热血被引燃得轰轰烈烈,我们作出走向大山的勇敢选择。 选择了跋涉就意味着有磨难同行。 揖别名和利,走在无前人足印可寻觅的沙漠里,去开采人生的金矿,收 获于轻歌曼舞中体悟不到的美妙感觉。 永不懈怠地奋进,是人生的骄傲和壮烈。 让黑发呼啸成奥林匹克的旗帜,向自己生命的极限冲击,我们在大汗 淋漓中走出昨天的记忆,身后的辙印荣耀地化成沃土。 最有价值的并不是到达目标本身,而在于对目标追求的过程。 选择跋涉,希望就永远相随。 我们可能被累倒,但决不会被击毁。我们面前有峭立迭起的“蜀道”, 但,我们不会有“蜀道难上”的长呼短嗟。 远山在呼唤, 我们选择了跋涉,就毫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 以歌曲《缘来一家人》(附录5)结束本课 家庭作业:《课后练习》P24 P25 P26 |
教学后记: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