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2022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09-05 普惠英才 佚名 参加讨论

    泰安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置身于冰(kū),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qíng)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
    B. 那个年轻的(qiàn)夫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dào)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C. 一(liǔ)绺灰白的(quán)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D.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gōu)着身子进我家来……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yì),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接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B. 当我感到惊惶失错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
    C. 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D. 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既,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 父亲老实厚道低三下四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C.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D.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法制课堂结合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同学们要知法、学法、用法、懂法、守法。
    B. 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C.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D. 北京冬奥会凝聚了和平、团结、进步的时代强音,展现了“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力量。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B. 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C.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激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D.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6. 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乐府诗集》是北宋郭茂倩编辑整理的一部诗歌总集,《木兰诗》《十五从军征》均选自这部诗集,内容都与战争有关,主题都控诉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B. 中国文化崇尚“和”,“和”体现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与“和”有关,商人经商讲究“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等。
    C. 《水浒传》善于在讲述故事中塑造人物,如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人物形象是在一个个的事件中丰满起来的。
    D.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主人公尼摩船长不仅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也是英勇顽强、反对一切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①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②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③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④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⑤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⑥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 选文第三自然段各句的顺序已被打乱,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 ④②⑤⑥①③ B. ②⑥⑤①③④ C. ④⑥⑤①②③ D. ②⑤⑥①③④
    8. 下列对选文的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先主要说明春夏的物候,又介绍了秋冬的现象,使用了时间的先后顺序。
    B. 选文说明的四个因素对物候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使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C. 选文先说明华北地区的物候,又介绍了华南丘陵的现象,使用了由北到南的空间顺序。
    D. 选文先说明了国内的物候现象,最后又介绍了国外的现象,使用了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
    9. 下列对第二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B. 举例子            下定义            列数字
    C. 作比较            举例子            引用
    D. 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10. 下列诗句内容没有体现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
    A.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C.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D.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上石何                    安求能千里也
    B. 汝心之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
    C. 何而不平                                        必先其心志
    D. 惧其不也                          是亦不可以
    12. 下列对各句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判断句)
    C. 帝感其诚。(被动句)
    D.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1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愚公“聚室而谋”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在大家“杂然相许”后才信心大增。
    B. 智叟作为旁观者,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既傲慢又武断。
    C. 选文第①段极言山之高大,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衬托愚公决心之大。
    D.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4. 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愚公”中的“公”是敬称;“智叟”中的“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B. 选文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愈加突显,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与“智叟”形成对比外,还突出了愚公移山鲜有人助,势单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剧色彩。
    D. 选文告诉我们: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
    B.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C. “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D. “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
    16. 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B.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C. “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四面歌残终破楚”也是一处用典。
    D. 本词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巾帼英雄的侠肝义胆,蕴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基调伤感低沉,语言刚健清新。
    第Ⅱ卷(表述题 共102分)
    五、(17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3)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4)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5)______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6)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_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8.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忠爱清雅,仰知廉耻。千百年来,先祖濂溪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励志名句,高度概括了为官之德与为人之格,使廉洁慎独文化由民间信条变为一种传统文化,并以一种别样形式发扬光大,形成培育个体清雅廉洁的人格范式,成为(1),展现了家风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一面。先祖濂溪公一生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不媚权贵,不惧权贵,他洁身自爱的人格和洒脱的胸襟激励着后贤,他辞职力争、不冤杀无辜的典故传为佳话。正所谓:(2),濯清涟而不妖濂溪风范继世长。
    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阅读下列漫画材料,按要求做题
     
    (1)用简洁的话描述漫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个字。
    (2)写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30个字。
    六、(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刚果。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戚友尼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东炮台陷,弹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选文有删改)
    【注】①千总:清朝武官名称。②尼:阻止。③趣:促。④勖(xù):勉励。⑤置:停。
    2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既 至 吴 淞 从 守 西 炮 台 与 部 卒 同 饮 食 卧 起 以 力 战 相 勖。
    2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刚果。                性:__________________
    (2)东炮台陷。            及:__________________
    (3)弹丸集于西炮台。        咸:__________________
    (4)曾不少                却:__________________
    2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
    (2)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
    23. 选文中的钱金玉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
    七、(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国无门空遗憾 生不逢时辛弃疾
    ①有人说,南归后的辛弃疾虽未能重上战场,但他依然在战斗,只不过那是一场内心之战,是意志与情绪的交战。无法报国杀敌,仍显英雄本色。
    ②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角度认识辛弃疾,他留下的经典词作数不胜数,是宋词豪放派的一代宗师,与苏轼平分秋色。但苏轼写豪放词,倾注的是意境,而辛弃疾倾注的是心境。苏轼写英雄,是在写历史;辛弃疾写英雄,是在写现实,写人生。
    ③狂放时,他写: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此时方称情怀,尽拼一饮千钟。(《金菊对芙蓉·重阳》)
    ④失意时,他写: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⑤英雄迟暮,他写:倦客新丰,貂裘敞、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客新丰》)
    ⑥明明是国之大侠,偏偏成了“词中之龙”,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却是辛弃疾个人的大不幸
    ⑦辛弃疾很推崇陶渊明,但他对陶渊明的理解,相当独特。
    ⑧他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在他眼里,隐居乡间的陶渊明跟建功立业的诸葛亮,是一样的风流人物,只是人生境遇不同罢了。这怎么看都是常年赋闲乡下的辛弃疾的自况。借他人境遇,浇心中块垒。
    ⑨从1181年冬天,他41岁时遭到弹劾罢官起,直到去世的20多年时间里,除了偶有两三年被起用为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之外,其余时间,他基本都在江西上饶带湖边的家中栖居。
    ⑩他把这个后半生的家,命名为“稼轩”。你拿起他的词集,翻看这一时期的作品,扑面而来都是这样的意境:愁、酒、剑、白发……
    ⑪待到时代需要英雄时,英雄早已老去。
    ⑫南归整整40年后,辛弃疾终于等到了上前线的机会。此时,南宋的实权派人物韩侂胄,大量起用主战派人士,试图发起对金国的北伐。1203年,韩侂胄征召63岁的辛弃疾出山,出任浙东安抚使。
    ⑬尽管年纪大了,尽管蛰伏半生,但辛弃疾仍是整个国家最清醒、最冷静的主战派。他未被周遭叫嚣北伐的氛围冲昏头脑,而是上疏建言,北伐应进行精密的筹备,从士兵的训练、粮草的供应,到军官的选拔,都要力求完善,不能草率,否则将功亏一篑。
    ⑭开禧元年(1205),65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期间,他登上北固亭,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⑮这首词中,辛弃疾流露出深深的纠结:一方面,他以廉颇自喻,说自己虽老矣,仍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他提醒韩侂胄,千万不要像以往的北伐一样,草率出兵,以致遭遇重创。
    ⑯任何年代都不缺邀功自赏的人,缺的是清醒自守之人。在主战派当权的岁月里,辛弃疾仍然遭到了弹劾。开禧北伐如期进行,辛弃疾却已辞官在家。
    ⑰战争的结果不幸被辛弃疾预见,南宋因为军事准备严重不足,先胜后败。韩侂胄想再把辛弃疾请出来,作为抗金的一面旗帜。这次授予辛弃疾的职务是枢密院都承旨,一个相当重要的军事职位。当皇帝的任命诏书到达江西乡下时,辛弃疾已经病重。他没有赴任。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符号。
    ⑱开禧三年(1207),67岁的辛弃疾病逝。临终之际,他还在大喊杀贼!
    ⑲可怜辛弃疾,至死,他的故乡山东仍是沦陷区、收复中原,魂牵梦萦,无期更无望、他越是不曾认命,生命的悲剧色彩就越浓烈。凡人无力,我们能抱以同情;但英雄无力,我们又当如何呢?
    ⑳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
    (选文有删改)
    24. 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大幸”和“大不幸”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理解。
    25. 选文的第⑦⑧段中,辛弃疾为什么要把陶渊明与诸葛亮联系在一起?
    26. 选文引用了辛弃疾的多首词作,请概括总结这一写法的妙处。
    27. 文末说:“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八、写作(50分)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1)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
    ——司马迁
    (2)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苏格拉底
    (3)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邓小平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
    泰安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C
    2.C
    3.B
    4.C
    5.B
    6.A
    二、(12分,每小题3分)
    7. A
    8. B
    9. D
    10. C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 D
    12. B
    13. A
    14. C
    四、(6分,每小题3分)
    15. A
    16. D
    第Ⅱ卷(表述题 共102分)
    五、(17分)
    17.①.寤寐求之    ②.博学而笃志    ③.云生结海楼    ④.家书抵万金    ⑤.飞来山上千寻塔    ⑥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⑦.云归而岩穴暝
    18.①. 延续家族繁荣发达的精神支柱。    ②. 出淤泥而不染莲花品格传家远。
    19.(1)大地干涸龟裂,人们无处寻找水源。一个人打开了厚厚的书木,惊奇地发现,在书本中央,有一泓清泉,水中还有蹦跳的鱼儿。(2)书籍才是滋养人类的营养品,那里有丰富的宝藏。
    六、(19分)
    20. 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
    21. ①. 性情,性格。    ②. 到,等到。    ③. 全,都。    ④. 后退,退却。
    22. (1)道光壬寅年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2)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
    23. (1)刚毅果敢。(2)忠于职守。(3)忠贞爱国。(4)英勇无畏,不怕死。(5)与士卒同甘共苦。
    七、(16分)
    24. “大幸”指的是辛弃疾作为著名豪放派词人,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对中国文学贡献很大。“大不幸”指的是空有一身好本领却不能上阵杀敌、为国效力,至死也没能实现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
    25. 辛弃疾虽像陶渊明一样赋闲在家,但是他的理想并不在田园,他渴望能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可惜的是他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机会,这是辛弃疾借陶渊明和诸葛亮来诉说自己的人生境遇。
    26. (1)用辛弃疾的作品说话,避免了作者个人主观情绪过多地直接在文章中流露。(2)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辛弃疾,把握其情感,理解其心声。
    27. 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强烈愤慨之情,表达了对英雄的同情,对英雄所处时代的批判,突出了主题;从结构上看,收束全文,呼应标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八、写作(50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