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开展以“走进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春节溯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①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jīng huāng shī cuò。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dǐyù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 jīng huāng shī cuò dǐ yù __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窜(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传统节日”“觅食人肉”“吓得逃跑”“风调雨顺”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B.在画线句①中,加点词“殷商”“祭祖”“热闹’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C.根据文意,文中提到的“春节”“元且”和“年”的日期是同一天。 D.画线句②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之间属于因果关系。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jīng huāng shī cuò”写作“惊慌失措”,dǐ yù写作“抵御”。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遂”读suì,“窜”读cuàn。 (3)本题考查对语法知识的掌握。 ABD.正确。 C.有误,根据“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可知,元旦是公历1月1日。 故选:C。 【解答】答案: (1)惊慌失措;抵御 (2)suì;cuàn (3)C 【点评】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2. ◆端午飘香 下列书法作品都是描写端午香粽的诗句,对字体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图1是小篆,字形呈长方形,笔画复杂,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富有古风古韵。 B. 图2是隶书,字形多呈扁宽,蚕头燕尾,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相对平直方正的笔画。 C. 图3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分明,干净利落,给人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 D. 图4是草书,字形端正,笔意行云流水,笔画连绵,结构匀称,潇洒畅达。 【分析】本题考查对字体的识别和字体特点的理解能力。识别的时候要认真仔细,牢记各种字体的根本特点。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字形端正”是楷书的特点,图4是行书,不是草书。 故选:D。 【点评】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以欤侧代替平整;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以圆转代替方折。 3.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武威人在端午节吃油饼子卷糕的习俗流传已久,具体从哪个年代开始还需进一步考证。 B. 在齐白石的《端午图》中,将咸鸭蛋、雄黄酒粽子等端午节应景之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C. “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因其人格高洁,使之成为端午节中国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 D. 据一些专家考证:端午节 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有误,缺主语,删去“在……中”; C.有误,“因其”“使之”表意重复,删去“使之”; D.有误,句式杂糅,删去“的节日”。 故选:A。 【点评】病句辨析类答题技巧:①看主干,缩句。看句子主干有无问题,主谓宾是否都有,是否搭配不当。②看语序,尤其是形容词的顺序问题。③看搭配,比如说可以“提高能力”,却不能“养成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却不能“培养水平”。④有关联词的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置于主语后;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主语前。 4. ◆中秋团圆 中秋节到了,小明要通过微信给远方的姑姑发一张祝福图片,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考查语文知识的积累。 A.图片是春节的祝福图片; B.是元宵节的图片; C.是重阳节图片; D.中秋节图片。 故选:D。 【解答】答案:D 理由:中秋节赏月,花好月圆。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5. 依据下图,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中秋节放假安排。 【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仔细观察图表可知,9月19日至21日是中秋节放假时间,9月18日是周六,原为休息日,因中秋放假调休继续上班。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解答】答案: 示例:9月19日至21日放假调休,9月18日(周六)继续上班。 【点评】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 6. 小明一家从兰州回平凉过中秋节,请你根据下表,以小明的口吻就出入兰州的最佳时间向爸爸提出建议。 出程车流量较大收费站
【解答】答案: 示例:爸爸,为了避开高速公路拥堵,我们离开兰州时应在早上九点以前,或者下午一点以后。我们返程到达兰州时最好在早上十一点以前,或者晚上八点以后。您觉得呢?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7. ◆佳节感怀 默写古诗文。 (1)中秋佳节总能引发人的无限思绪。苏轼与其弟苏辙分隔两地,惆怅中他仍怀有“______,___”(《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在这样的佳节里充满着痛苦与矛盾,发出“___?英雄末路当磨折”(《满江红》)的慨叹;辛弃疾面对中秋夜的良辰美景,只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_____”(《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春社日是古代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陆游在《游山西村》就描摹了这样的风俗:___,___。 (3)除了以上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文?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 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俗子胸襟谁识我;直下看山河(注意“婵娟”“襟”的写法) (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注意“箫”“冠”的写法)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意“曈”的写法) 【点评】默写古诗文,要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在背过古诗文的基础上,理解含义,把握意蕴,还要做到正确书写,不出现错别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