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明史》中记载:一日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群臣》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辽宁省抚顺市葫芦岛市中考题)

http://www.newdu.com 2021-12-01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4-28题(15分)
    ①《明史》中记载:一日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众说纷纭,或曰金榜题名者,或曰功成名就者,或曰富甲天下者,不一而足,却皆未获赞许,唯独大臣万钢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时,朱元璋点头称是,称其见解“甚独”,并说“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②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③敬是会意字,由茍和攴两部分组成。茍意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攴意为敲击。《说文解字》中说:“敬,肃也”,敬字本义为恭敬、端肃。
    ④畏的甲骨文字形像是鬼以手持杖的样子。《说文解字》说:“畏,恶也,从甶,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畏的本义为害怕、畏惧。
    ⑤敬畏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小匡》:“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自此之后,敬畏便成了一种固定用法,用来指对人和事物心存崇敬尊重。敬畏虽然由敬与畏两种情感组成,却并非二者的简单组合。畏因敬而生,内心敬服,方能有所戒惧,从而约束规范言行。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二者相融通,方能体现敬畏意识的真谛。
    ⑥宋人李俊甫所撰《莆阳比事》中记载:北宋林逵居官清白,任职于泉州市舶司时,有人赠其十瓮海蜇。林逵起初以为不过是腌制的海产品,只能当小菜用,也不好意思拒绝,就勉强接受。过了一些日子,家人发现十个瓮中竟然全部装着白银。林逵知道后感叹道:“昔人畏四知,予独畏一心”,急忙叫人将白银送还。林逵洞悉送礼者的居心,内省自己的贪心,而幡然醒悟,正是因为其心存敬畏,方能自省自警。
    ⑦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敬畏意识。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明代张居正曾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怠。”这里的惧并非害怕、戒惧,而是对人生的敬畏。明代吕坤亦有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意思是说,常怀敬畏则不敢放肆妄为,因此能修养德行;若无敬畏则随心所欲,从而招致灾祸及身。
    ⑧对为官从政者来说,敬畏之心十分重要。明朝清官鲁穆为官正直,被称为“鲁铁面”,初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所到之处,秉公执法,刚正无私。常州有一巨商,犯法当斩,其家人托鲁穆的一个亲戚向他馈金300镒,请求免去其死罪。鲁穆不为所动,斥责说情的亲戚道:“你难道还不了解我吗?如果我真想靠做官发财又何必等到今日呢!”打发走亲戚后,鲁穆按原定刑罚对巨商予以处置。鲁穆所为,是对法律的敬畏,更是对手中权力的敬畏。正因为心存敬畏,因而能公正无私、正道直行。
    ⑨敬畏是自律的开端,也是行为的界限。只有时刻保持敬畏,方能心不妄动、行不逾矩,让我们用敬畏之琴,弹奏出生命的强音!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改动)
    2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选文以《明史》中所记载的史料开头,有何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请分析选文第⑧段的论证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选文③④⑤段中引用的典籍内容解释了“敬畏”的含义及来源。
    C.选文第⑥段《莆阳比事》中记载的故事,论述“敬”与“畏”的关系。
    D.选文第⑨段最后一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发出号召,引起读者的共鸣。
     
     
     
     
    【分析】选文以《明史》中所记载的史料开头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接着解释了“敬畏”的含义及来源,论述“敬”与“畏”的关系,最后发出号召:只有时刻保持敬畏,方能心不妄动、行不逾矩,让我们用敬畏之琴,弹奏出生命的强音,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答】(1)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炼。本文围绕“敬畏”展开论述,开头第一段《明史》中记载的朱元璋和群臣的问话,引出第二段的“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以及最后一段“只有时刻保持敬畏,方能心不妄动行不逾矩,让我们用敬畏之琴,弹奏出生命的强音”紧扣论题,都鲜明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2)本题考查开头段的作用。回答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开头段举《明史》朱元璋询问大臣的事例,一方面为了引出下文第二段“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点明中心论点。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事例,可用于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时以史料开头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找到第七段是为了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敬畏意识”这个观点。接着画线句引用明代吕坤的话作为道理论证,论述了“常怀敬畏则不敢放肆妄为,因此能修养德行;若无敬畏则随心所欲,从而招致灾祸及身”两种不同状态,作为对此论证,从而论证本段论点。根据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一般作用,结合内容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段落的论证思路要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第⑧段第一句“对为官从政者来说,敬畏之心十分重要”为第一部分,直接提出分论点。第二句开始“明朝清官鲁穆为官正直……更是对手中权力的敬畏”为第二部分,通过明朝清官鲁穆为官正直敬畏法律和权力的事例来证明分论点。最后以“正因为心存敬畏,因而能公正无私、正道直行”总结,重申分论点。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判断正误即可。
    ABD.正确。
    C.有误,《莆阳比事》中记载的故事,“心存敬畏,方能自省自警”,论述“心存敬畏的重要性”。
    故选:C。
    答案:
    (1)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或只有时刻保持敬畏,方能心不妄动,行不逾矩。)
    (2)举出朱元璋对大臣万钢“畏法度者快活”的回答点头称是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或论题“敬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3)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充分有力而突出地论述了“敬畏”的意义。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敬畏意识”的观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更有权威性。
    (4)首先提出本段观点:对为官从政者来说,敬畏之心十分重要;然后举出明朝清官鲁穆敬畏法律与权力,拒收贿赂,秉公执法的事例并加以论述,证明了本段观点。
    (5)C
    【点评】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