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22分) 消失的麦客 李德霞 ①三十多年前,那天一大早,爷爷就拎把镰刀出了门。爷爷再进门时,领了个麦客回来。 ②麦客是揽工割麦的。母亲一看爷爷身边的麦客,惊讶地“咦”一声,皱着眉头对爷爷说:“爹,咋是个孩子啊?” ③爷爷晃了晃手里的镰刀,“嘿嘿”一笑说:“别看人小,本事不小。刚才我领他到麦地里溜一圈,试试他割麦的本领,一点不孬。” ④吃过早饭,母亲领着小麦客下了地。中午回来,母亲惊喜地连声称赞:“果然不孬,连我都撵不上哩。” ⑤母亲做饭,小麦客也不闲着,一会儿到院里提桶水,一会儿帮母亲烧个火。闲谈中,母亲知道,小麦客满十九了,老家在甘肃陇南一带,父母已去世多年,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小麦客两年前就离开了学校,跟着村里人过黄河,一路向东来我们这边当麦客。 ⑥麦子割了一半时,生病的父亲要去省城做手术,母亲七凑八凑,卖了一头猪,才凑了三千块。送走父亲,母亲拿着剩下的四十块钱对小麦客说:“我家男人要做手术,家里拿不出雇麦客的钱了……这是你的工钱,拿着另找一家雇主吧。” ⑦小麦客没接钱,一脸诚恳地说:“大嫂,你家麦子熟透了,不能再扛了,就让我帮你割完吧。 ⑧这时,一旁的爷爷说话了:“哪有半道打发麦客的理儿?留下吧。工钱的事我想办法。舍着这张老脸,还愁借不到几十块钱?” ⑨爷爷借钱去了。鸡卵大个村子,东家三块,西家五块,总算凑够了小麦客的工钱。 ⑩小麦客要走了。母亲起了个大早,烙了香喷喷的鸡蛋葱花饼。母亲去喊小麦客,连喊几声没人应。推开下房门一看,里面空荡荡的,小麦客早走了。更让母亲万分惊愕的是,叠好的被子上撂着一沓钱,正是母亲头天晚上交给小麦客的八十块工钱…… ⑾母亲呆呆地站在村口,一阵晨风拂过,吹落母亲满眼的泪水。 ⑿第二年,麦客没来。 ⒀第三年,麦客还是没有来。 ⒁听人说,麦客的老家这几年也好起来了,男人们不用出门当麦客了。母亲听后,有几分欢喜,也有几分失落。 ⒂一晃,三十年过去。母亲也是快六十的老人了,她常常念叨起当年的那个小麦客。母亲说:“他也是奔五十的人了,该是老婆孩子一大家了吧?”母亲还说,“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家?也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咱欠他八十块工钱……” ⒃几年前,甘肃陇南发生泥石流,伤亡惨重。那些日子,母亲坐在电视机前,看着一幕幕令人揪心的画面,看得老泪纵横。 ⒄我回城的头天晚上,母亲突然问我:“城里有没有捐款的地方?”我说:“有,到处都是。”母亲翻箱倒柜找出个旧存折交给我。母亲说:“替我捐了吧。”我一看,存折上只有八十块钱,存期已经三十年。我明白了,这不就是当年我们家欠小麦客的工钱吗?这些年来,我们家也苦过、难过,可母亲硬是没动里面的一分钱。只是当年的八十块,现在已变成了六百元。 ⒅回城后,我添了四百元,凑足一千块,郑重地捐给了甘肃陇南灾区,是以母亲的名义…… 17.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作简要赏析。(4分) 18. 第④段中画线句与上文哪一句相呼应?(4分) 19.分析第⒁段画线句子中母亲“欢喜”和“失落”的原因。(4分) 20.小说最后一段写“我添了四百元,凑足一千块”将母亲的存款捐给灾区,有什么深刻的含义?(4分) 21. 请对文中的麦客或母亲的形象作简要分析。(6分) 麦客: 母亲: 答案: 17.(4分)此句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写母亲见到爷爷身边的麦客的反应,表现了她见到这个麦客是个孩子时的惊讶。 18.(4分)刚才我领他到麦地里溜一圈,试试他割麦的本领,一点不孬。 19.(4分)母亲欢喜是听人说麦客的老家这几年也好起来了,男人们不用出门当麦客了;失落的是那位麦客可能因生活的好起来,不会再外出做麦客了,他可能不会再来了,母亲的工钱无法还给她。 20.(4分)衬托母亲爱心的崇高、伟大;母亲的爱心影响了“我”,感化了“我”;母亲的爱心得到了传承。 21.(6分)麦客:他虽然年轻,但干活不孬,他不仅勤劳而且善良,见“我”家有难,他不仅坚持帮助割好麦子,而且偷偷地把工钱退回。母亲:母亲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于帮助过自己家的麦客,她记在心上,并一直惦记着把工钱给那位麦客。三十年后,她以捐款的形式,表达了对那位麦客的感激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