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孟子·滕文公下》《礼记·檀公》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题)

http://www.newdu.com 2021-11-16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古文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诫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要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①袂②辑屦③,贸贸然④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蒙:掩蔽。②袂(mèi):衣袖,袖子。③辑屦(jí jù):趿(tā)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选自《礼记·檀公》)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张仪岂不大丈夫哉______           (2) 黔敖左奉食,右饮______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行天下之大道。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13.【乙】文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2分)
    【分析】【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黔敖道歉之后,他还是不吃,最终饿死。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执:拿。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道,道路。句意为: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②句中重点词:予,我。食,吃。食,食物。句意为: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
    (3)本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先理解“贫贱不能移”的意思,再结合乙文中“饿者”的行为分析是否能论证这个观点,然后回答是否能作为事实论据。“贫贱不能移”意思是贫困卑贱的处境无法改变其坚强的意志。乙文中饿者本来就对乞食感到羞愧,在听到黔敖说“嗟!来食”,感觉到对方对自己的不尊重之后,他“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宁可饿死也不吃带有侮辱性的食物,即使处于卑贱的处境也不改变节操,正体现了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因此能够作为“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
    答案:
    1.(1)真正,确实(2)持,拿!
    评分标准:(2分)每小题1分。
    2.(1)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2)我就是因不吃“嗟来之食”,才到这个地步的。
    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
    3.能。因为乙文中黔敖侮辱性的施舍伤害了饥饿者的自尊,他没有因饥饿而屈从。而甲文中“贫贱不能移”体现的正是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的道理。两者十分契合,所以可以作为事实论据。
    评分标准:(2分)仅答“能”不给分,理由解释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