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写下长诗《天问》,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和追问。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向宇宙更深处探索,寻求“天问”的答案。 探索火星的愿望美好,难度却极大。火星与地球相距遥远,每隔780天左右才会合一次,会合时带来的理想探测窗口期仅一个月左右。不仅如此,由于探测器飞行线路会受到太阳系内多个天体的扰动,还有太阳风、空间辐射等的复杂影响,轨道设计的难度可想而知。 “天问一号”被火星捕获后,在环绕火星的三个月飞行中,拍摄了大量火星表面照片,由科学家们反复研究和比较分析,最终选出符合探测任务要求的着陆地点。 要完成降落火星的任务,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天问一号”从火星大气层外缘通过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到火星表面,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从开始踏上进入点的那一刻起,“天问一号”就迎来了此次探测旅程中最为凶险的“恐怖9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天问一号”要从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与此同时还要完成一系列的复杂动作;探测器先瞄准进入火星大气层的一个狭窄的进入走廊,接着气动减速,然后火星专用降落伞展开;待降落伞完成使命后,探测器抛掉大底和背罩,露出着陆平台和火星车;大推力发动机开始工作,探测器观察地面,寻找最安全的具体着陆地点;最后着陆器的四条着陆腿稳稳降落在火星表面。这一过程,不能有丝毫差错。而且由于火星与地球距离遥远、信号微弱、通信延时等原因,地面人员没有干预的机会,完全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后,“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驶向火星地面,开始工作。 (根据《科技日报》报道编写) 【材料三】 探测火星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也关系到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是否孤独,生命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通过研究火星,人类将更详细地理解地球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更准确地预测地球的未来,也会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三闻生活周刊》) 13.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四个新闻标题简明醒目,各有特点,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B.《中国青年报》新闻导语突出关键信息,将着陆器着陆火星的时间地点写得很具体。 C.火星探测难度极大,原因之一是火星与地球会合带来的理想探测窗口期相对较短。 D.从绕火星飞行、选择着陆点到成功登陆的整个过程,完全由“天问一号”自主完成。 14.“天问一号”降落过程为什么被称为“恐怖9分钟”?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 15.学校航天社同学正准备有关“火星探索”的演讲,下面是他的设想。请你根据材料,帮助完成任务。(6分)
答案: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2分) 13.D 14.因为在9分钟内要完成降速,同时要完成一系列复杂动作,不能有丝毫差错,且整个过程完全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这样说突出了降落过程的艰难,有现场感,吸引读者。 15.(1)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②名称与探测对象相关;③通俗易懂,易为大众接受。 (2)①表明我国航天科技的强大;②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引发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入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